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2013年6月 经济论坛 Jun.2013 总第515期第O6期 Economic Forum Gen.5l5 No.06 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 文/ ̄t,l春晓张明白云生 【摘 要】以全国各省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决策单元,采用2001-2010年数据,使用 DEA超效率模型进行超效率测算,研究发现: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效率最大,且金融危 机对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均有拉低作用。同时,采用2003 ̄2010年数据,使用DEA—Malmquist- ̄数 模型对各省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技术效率年均增速出现负值;第二,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出现较大技术进步,东部和西部地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最大;第三,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最大,年均增长达 至 13.82%。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DEA—Malmquistq ̄'数;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区域差异 【作者简介】刘春晓,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效率测算、非营利组织治理;张 明,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工业技术经济;白云生,中国核科技信 息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 一、引言 DEA的CCR模型将决策单元分为两类:有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①(以下简称“工业企 和无效。其缺点是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无 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各地区 法进一步评价比较。Andersen和Peterson提出超效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不同区域工业企业经营环境 率DEA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在对该决策单元进行 及资源禀赋不同等,导致各区域工业企业生产率不 效率评价时,将其排除在决策单元参考集外。对于 尽相同,驱动生产率增长的技术效率变化率和技术 DEA有效决策单元,超效率模型将其生产前沿面 进步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进行重新计算推移,使得最终计算出的效率值大于 分解分析,探讨驱动各地区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 经典CCR模型效率值;而对于非有效的决策单元 动力源泉,分析工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与科技进步 的效率值并不会发生变化,评价结果与CCR模型 的演化趋势,来研究工业经济科技创新策略和均衡 是一致的。即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区分出DEA有 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者们对工 效单元之间的差异,能够对所评价的决策单元进行 业企业静态效率分析方法选择上,主要有数据包络 有效排序。其求解方程如下: 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对工业企业全 Min 0 要素生产率分析方面,有的学者采用 DEA—Malmquist模型,也有的学者运用空间统计的 ∑ A +si=1 一=OX。 J ,0 Moran指数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地理加权回归 (Geographical—Weighted—Regression)模型,来分析工 J=1∑ A —S =y0 业企业生产率区域差异;另外,有的学者对外商直 J产3o 接投资、所有制形式、行业特征对工业企业效率的 A ≥oj=1,2,…n S一≥0,S ≥0, 影响也做了一些研究。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 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尚属空白。 其中,0为规划目标值,(A :l,2… 为规划 二、理论模型 决策变量,.s 和S一为松弛变量向量,X表示产出 (一)超效率DEA模型 变量,Y表示投人变量。 (二)Malmquist指数模型 场,不同于新起步企业,所以本文假设企业规模报 酬不变。本文采用2001~2010年问数据,使用DEA 超效率模型进行超效率分析,采用2003~2010年数 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全要素生 产率(TFP)分析。本文分析所用数据均来源于 Mahnquist指数模型是瑞典经济学家、统计学 家Malmquist在1953年提出来的,Fare等人在多投 入产出条件下,建立了考察生产率变化的 Malmquist指数。Malmquist指数是在距离函数基础 上构造而成的。Fare等人将距离函数定义为Farrell 技术效率的倒数,投入距离函数可以视为是某一生 产点向理想最小投入点的靠近程度。基于投入的全 《中国中小企业年鉴》及各地区经济年鉴。 投入一产出指标选取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常 用的增值法进行指标选取。本文选择的投入指标为 要素Malmquist指数可表示为: t+l- 一式中,(x ,y )表示t时期的产出和投入变量, D (x ,v )表示以t时期技术TI为参照,t时期的距 离函数。 Mahnquist指数(TFP)可分解成相对技术效率 变化(Effch)和技术进步变化(Tech)。通过对不 同时期技术条件下的两个Malmquist指数取几何平 均值,测算出效率的变化值。 M = = ” ,Y , t,y ) D t,y ) ,D:( t,), ) otl t+l ,,y…)“ot( xl+J、, ) D:( t,y ) D l( ,Y” )、,D ,y ) 一Dt t ̄I、, …) Dt iL t+l,y…) D ), ) TFP=Effch×Te ch 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ch是相对效率变化指 数,反映t期到t+l期之间决策单元的组织管理水 平变化,即“追赶效应”;技术进步指数71e ch是衡 量决策单元在t期到t+1期之间生产技术变化程度 的指标,反映技术效率前沿面的变化,即“前沿面 移动效应”,表明技术的进步及创新程度。该法不 仅可以考察工业企业效率的动态变化,而且还 可以分析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变化(Tech)情 况;将技术效率变化(Effch)与技术进步变化 (Tech)相乘,能够得到全要素生成率变化。若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各个分量大于1,说明具有正 向进步变化;反之,说明存在反向变化。各个 变量之间总关系如下: TFP=EffchxTe ch 三、样本及指标选取 本文采用全国境内31个省(市、自治区) 辖内 1 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省(市、自治 区)为单元,构建决策单元。工业企业投入控 制远比产出控制容易,所以采用投入导向型进 行效率分析。 [业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大,企业 经营已较为成熟,且基本都有着稳定的需求市 从业人数和资产额,从业人数:是反映人力资源的指 标,资产额是反映资本投入的指标,按照古典经济 学理论,上述两个指标基本能反映基本要素投入; 基于数据可得及可靠性考虑,将主营收入、利润及 税金选为产出指标。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超效率分析结果 采用2001~2010年数据,使用DEA超效率模 型,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进行投入导向型超效率 分析,各区域工业企业超效率结果见图1所示,各 省域工业企业超效率结果见表1所示。 各区域工业企业超效率分析。由图1可知,全 国境内工业企业超效率整体呈不断上涨趋势,且各 区域工业企业超效率变化趋势很相似。东北区域超 效率曲线几乎构成超效率包络线②的上限,而西部 区域的超效率曲线几乎构成超效率包络线的下限, 可见东北区域工业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最强,而西部 区域最弱。东北区域和东部区域的超效率一直位居 前列,中部、西部区域的超效率一直欠佳,可见东 北区域和东部区域的工业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强于 中部和西部区域。全国各区域工业企业在2007~ 2008年间超效率增长明显放缓,且在2008~2009年 间,除东部区域外的其他区域超效率出现下降,而 1 0 0 9 O 8 0 7 靶 0 6 蔌 剐O 5 0 4 0 3 0 2 2o0 00 2oo勿o032oD42oD oo52oo7≥oo oD 0 D1 1 年份 图1全国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效率 东部区域超效率也仅出现微小增长。但2010年全 国各区域工业企业超效率出现强劲反弹,有大幅增 长。 蒙、黑、鲁、豫、湘、琼、新,共9个省份,占总 省份数量的29%;超效率值排在前3名的省份是海 南、湖南、新疆,其超效率值分别为1.22、1.12、 1.1O,排在后3名的省份是藏、宁、晋,其超效率 2010年工业企业超效率分析。由表1可知, 2010年工业企业超效率值超过1的省份是京、津、 值分别为0.4O、0.56、0.6O,较前3名的省份相差 表1各省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效率 j 1 4O I 30- 1 35 1 3O ’25 j 0l_I、 '拳 } 1j .] :一一.一 豁1 20 彗1 t5 制1 10 姜1 05 0。 0 95 0,90 0 85 2oo32I ^2fo‰52fa f20%012l0岛∞l2 f2o 叫 (a)技术效率指数时程特征 (b)技术进步指数时程特征 囤2动态效率时程特征 (C)TFP指数时程特征 较大。 1J J●1J 1J 1J●1J●1J 1J●1j {●]{ 1j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及技术进步指数时程变化见 (二)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结果 采用2003~2010年间数据,使用DEA— 图2所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年 均变动见表2所示。 Malmquist指数模型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 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全要素生产率 由图2可知,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 步指数及TFP指数波动各不相同。 技术效率指数分析。全国各地区T业企业技术 一 表2 各地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TFP年均增长 效率指数基本在“1”附近上下波动,且在2007年 以前技术效率波动较大,而在2007年后波动幅度 较小,技术效率基本趋于稳定。在2003~2007年 间,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指数波动明显大于 13.82%、10.33%,各地区工业企业TFP均表现良 好,西部地区TFP年均增长最大,东部地区工业企 业TFP年均增长最小。所有省份均出现工业企业 TFP正变动,工业企业TFP年均增长最大的省份是 青海,年均增长23.75%,年均增长最小的是广 东,年均增长仅为0.46%。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东北和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超效率远高于中部地 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和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的资源配 其他地区,但自2007年开始也基本趋于稳定。 技术进步指数分析。技术进步指数呈现明显波 动特征,,全国各地区工业企业2005年技术进步指 数达到最大波峰,2006年和2009年达到波谷,但 2010年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出现强劲反 弹。 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在2003~2009年间, 全国地区工业企业TFP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 TFP指数值大多大于1,TFP指数在2009年触底反 弹,2010年强劲抬升。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地区 工业企业TFP指数波动非常相似,但东部地区波动 却不同于其他地区。 金融危机对效率影响分析。2007~2008年金融 危机爆发,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TFP 影响各不相同。金融危机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几乎 没有影响,即金融危机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的资源配 置能力并未造成过大影响。但金融危机却对工业企 业技术进步和TFP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 2009年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及TFP指数 均呈现持续性降低态势。 由表2可知,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技术 进步及TFP的年均增长各不相同。 技术效率变动分析。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工 业企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一1.29%、 2.09%、2.15%、1.76%,东部地区是惟一出现年 均增长下降的区域,但表现最好的西部地区的年均 增长也仅为2.15%,各区域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年均 变动差距很小。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年均增长最大的 省份是内蒙古,年均增长7.26%,年均降低最大的 是广东,年均降低6.2l%。 技术进步变动分析。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工 业企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4%、 8.94%、11.42%、8.62%,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 步变动均表现良好势头,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 步年均增长最大,东北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年均 增长最小,所有省份均出现工业企业技术进步正变 动。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最大的省份是西 藏,年均增长l9.31%,技术进步年均增长最小的 是云南,年均增长5.06%。 TFP变动分析。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工业企 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0%、11.21%、 置能力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有着雄厚的 工业基础,且受益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 略,大量资金注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要素 获取途径不断丰富,强化了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的资 源配置能力。东部地区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 力量,是中国经济的主发动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高,技术及管理人才聚集,消费市场集中,工业产 业链完整,且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高,产品消费市 场广阔。同时,金融市场发育较为成熟,资金要素 投入容易等,导致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资源配置能力 强。中部地区主导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且升级缓慢, 城镇化水平较低,消费市场有待深掘,劳动力尚未 得到完全释放,且中部地区大量能源和原材料被输 入东部地区,导致近年来中部地区出现经济“塌陷 现象”,从而导致中部地区工业企业对资源配置的 能力较弱,同时,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且开 放程度不高等均不利于中部地区工业企业资源配置 能力提升。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机制较 发达地区不完善,融资极为困难,区域消费市场分 散且消费层次较低等,导致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缺乏 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表现欠 佳,出现资源配置效率负变动。东部地区工业经济 最发达,且转型已取得一定成效,根据区域经济发 展梯度理论,东部地区正逐步步人高梯度发展阶 段,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已占相 当规模,而第一、二产业占比逐渐减小,诸多生产 要素逐渐流向第三产业,从而造成东部地区工业企 业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率为负。 全国各地区工业企业均出现较大的技术进步, 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表现最好。东部 地区站在经济转型的前沿阵地,对高物耗高能耗的 企业实施企业兼并、并购重组,逐步淘汰落后工业 产能,实现工业企业规模经济,逐渐增大高技术、 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份额,且诸多外资企业研 发中心R&D被引入东部地区,出现技术外溢效 应,利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同时,东部地区 能较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企业间有效协同共 同进行技术创新。另外,东部地区受国际化影响, 东部地区工业企业能很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管 理经验,且能吸引大量优质人才等共同推动东部地 区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交通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影响,西部地区借助其资源禀 赋,吸引资源型企业进入,企业直接在西部地区进 行先进技术传播,实现西部工业企业技术的跨越式 进步,从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技术进 步。中部地区主要以中部崛起战略为依托,以东部 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企业技术外溢作用,实 现区域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而东北地区主要以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依托,依靠技术改进和引进 相结合方式,实现东北地区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五、启示与建议 建议东部地区尽快转变工业化发展模式,实施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制定和 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建 议东部地区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利用好国内外 两种资源和市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资源配置能 力。建议东部地区工业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处 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关系,构建有利于工业企 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创新驱动工业企业发 展。 建议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中 部地区产业升级,加速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 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释 放区域工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本,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迎接产业转移和外资进入,创新政府体制机制,为 外来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良好的企业 经营环境吸引企业、留住企业。 建议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 通过直接引进国内先发地区及国外先进技术,实现 “蛙跳”效应,通过直接对先进工业企业先进经验 学习,实现模仿效应,通过人员流动及与发达地区 产业联系,实现溢出效应。建议西部地区加快建立 有效投融资体制,加快资本流动速度,有效解决企 业融资难题。同时,建议加大西部地区教育投入, 尽快消除知识贫困,促进西部地区内生技术资源的 形成。 建议东北地区尽快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合作机 制,大力建立东北信息港网络、交通运输网络、企 业组织网络及市场网络,建立区域合作的规则。建 }义加快产业整合进程,实现传统T业与现代工业有 机整合。建议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以沈阳、大 连、长春、哈尔滨为主的东北地区都市化地域体 系,通过经济一体化实现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全要素 生产率提高。 注释 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工业企 业。 ②包络线:该曲线不包含于曲线族中,但过该曲线的每一 点,都有曲线族中的一条曲线在该点与之相切。 参考文献 …1胡同泽,黄利军.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 技竞争力度量U1.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5):56—58. 【2】王卓.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国工业企业效率评价U J_科 学管理研究,2(107,25(6):29—32. f31段云龙,王荣党.我国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 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8):1(19—112 【4]李武威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ll科技管理研究, 2009,(7):151—154 I5】王同庆,杨蕙馨基于DEA方法的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 要素生产率分析 山东社会科学,2(112,(2):158—162 l6】潘雄锋,刘凤朝中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及其 收敛性研究[『1.管理评论,201(t,(2):59—64 【7]刘和东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统计与决策,2()10,(13):103—105 f8]昊玉鸣,李建霞.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 生产率分析 经济地理,2006,26(5):748—752 f91夏业良,程磊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溢出 效应研究一基于2002—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Ul_中国 工业经济,2010,(7):55—65 【1()1陈仲常,张泽东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比较研究一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ⅡIl工业技术经济, 2011.(1):13-19 【111田长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实证研究一兼论 行业特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叶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 68-72. 【121(澳)蒂莫西・J・科埃利(Timothyja.Coeai)等.效率与生产率分 析引论f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