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小腿肌肉萎缩应该怎么治疗
1、中医治疗;中医以辩证治疗为原则,认为应辨清虚损脏腑,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佐以疏风散寒化湿、清热、理气化瘀通络。扶正以健脾益肾为要,贵在辩证精当,疗程要长,缓缓图功,以时间来换取疗效。早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中期重在补脾益肾,后期滋养肝肾,养阴益气为要,缺点是:治疗效果较慢。
2、西医治疗;目前,国内外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均无理想疗效。
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用纯中药制剂并配以B族维生素,以改善循环,必要时可试用高压氧,并注意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
4、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目前治疗老人小腿肌肉萎缩效果比较好的方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采用的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及分化功能的多潜能细胞,具有能够分裂增殖和向多种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能力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利用这一特点来修复患者受损病变的细胞组织,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疗老人小腿肌肉萎缩的目的。
二、导致小腿肌肉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一、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压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病因:神经源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两大类疾病可以引起“肌萎缩”: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三、小腿肌肉萎缩的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
1、 术后两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
2、 伤口在掴窝正中横纹内,长度不超过2cm,术后使用防水贴膜不影响洗澡。出院后每隔2~3天可以自行更换防水创可贴。
3、 术后2周拆线,拆线后立即使用减张胶布,防止刀口增生和变宽。3周后开始使用抑制疤痕药物,适当使用美白护肤品可以减少色素沉着。
4、 术后立即使用弹力袜,最好穿1个月,目的是为了帮助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腿部塑形。
5、 由于神经阻断后小腿部分肌肉力量变弱,小腿其他肌肉负重代偿性增加,所以,在1周内小腿肌肉会感到无力、酸胀,个别人会延长到一个月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好转,不必担心。
6、 手术后小腿护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小腿的负重,就是尽量不要长时间站立。目的是减少伤口的张力,减少小腿的肿胀。
7、 术后尽量不要穿鞋跟太高的鞋子,目的是为了让肌肉舒张平整。
8、 术后小腿的功能锻炼:如果小腿无力、酸胀明显,可以在早期主动锻炼,扶墙做垫脚尖的动作,但是一旦肌肉力量恢复立即停止(记住,如果锻炼过度会使肌肉再度肥大)。
9、 坐位或者卧位时,做使脚尖向头部移动的动作,可以帮助萎缩的肌肉平整光滑。
10、睡觉时可以侧卧,使小腿肌肉彻底放松。
11、术后复查:第一次术后7天,第二次术后14天,第三次术后30天。
四、肌肉萎缩者会出现哪些症状
肩胛带肌肉萎缩
是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肉萎缩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原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这种肌肉萎缩的症状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
肌原性面部肌肉萎缩
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是常见的肌肉萎缩症状。
骨间肌和鱼际肌肉萎缩
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同样是常见的肌肉萎缩的症状。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的肌肉萎缩症状。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
分型症状
1、急性或亚急性肌萎缩:一般为神经原性萎缩,其发生的速度与神经损害的速度和程度有关。神经受损及中断的越急、越严重,则肌萎缩发生的越快、越明显。急性起病时肌萎缩发生于瘫痪之后,临床以瘫痪的表现为主,如脊髓灰质炎、周围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酒精中毒等。神经痛性肌萎缩早期表现为肩胛附近的剧烈疼痛,继之在肩胛附近很快出现肌张力降低、瘫痪及肌肉萎缩,在某些肌群中可出现单一的萎缩,呈镶嵌式。
2、进行性四肢远端性肌萎缩:常为神经原性肌萎缩,以四肢远端为主,上肢于手的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表现明显,而下肢于胫前肌的萎缩表现较明显。两侧基本对称,常发生于瘫痪之前,为单一的症状。常见的疾病有运动神经元病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型和进行性脊髓性肌肉萎缩症,颈椎病所致的上肢远端的无力和肌萎缩。腓肠肌萎缩症表现为下肢大腿下1/3处为界的肌肉萎缩,伴有深浅感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另外,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麻风以及慢性前角灰质炎都可致四肢远端的进行性肌萎缩。肌肉病的萎缩性肌强直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也表现为四肢远端的肌萎缩。
3、进行性四肢近端性肌萎缩:常为肌原性萎缩,以四肢的近端及躯干肌明显,常表现为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的萎缩和无力。如颈肌的无力,有些患者需用手支撑才能将头抬起。肩胛的肌肉萎缩构成翼状肩胛。骨盆带肌的萎缩无力形成特异的‘鸭步’步态。常见的疾病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糖尿病性肌萎缩和激素性肌病。
肌肉萎缩的症状是根据患病的部位不同表现也是各有特点的,我们应该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此病的出现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为病情的不同,带来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多了解着方面的知识,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治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