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7:02
我一直觉得,日本小说将人内心的情感写到极致,抛弃了太多理性和抉择,要么得到要么毁灭。
看过的大部分日本小说都是如此,那些作品就像日本的富士山一样,要么感情炽烈如火焰喷薄而出,要么唯美如细雪飘然落下,不染一丝杂尘。
《寂寞东京塔》这本书不算大部头,却是和村上春树齐名的女作家江国香织的代表作品。据说拍成了同名电影《寂寞东京塔》和韩剧《密会》。
首先小说故事就不落俗套,讲了两个19岁少年分别喜欢两个*的爱情故事,没有纠缠,各自为欢。
通读完整部作品,内心排斥的那根紧绷的弦竟然缓缓放下,不为主人公的*之情而憎恶, 反而觉得也许我们真是忽略了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一直在寻找自身的所丧失的某些事情,一直在寻找并靠近那个拥有且闪闪发光的人。
失去了青春,便要寻找青春,失去了金钱,便要想方设法卷土重来,你失去了什么,你就永远在寻找什么,但寻找之旅一定是孤独又寂寞的。
主人公透和耕二是好朋友,透喜欢上母亲的朋友诗史,诗史理性且睿智,是个聪明又温柔的女人。
透和她在一起,就像来到了一个“美房间”一样,他不厌其烦地看诗史看过的书,听诗史听过的音乐,他觉得自己似乎已经处于某种病态,不敢多靠近一步,靠近时也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
虽然诗史一直没有说过他像个孩子,但他还是在拼命攀爬和寻找诗史的内心世界,以求对等和理解。
等到透拼尽全力爬了上去,他才惶然地发现诗史的内心世界正如文中开头所说: “世上最寂寞的景色,应该就是被雨淋湿的东京塔。 ” 寂寞又不能躲闪。
最后透似乎毫无办法,他卑微地请求去诗史的店里打工。他想:“不能一起生活,总该一起活着吧。”
他已经沦陷在诗史的爱中,也许能理解诗史所说的 “虽然不觉得非常幸福,但幸福与否本来就不那么重要” 这句话的含义。
世界上东京塔只有一座,许多人都可以靠近,但深夜的寂寞也只有东京塔懂得。
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这本书中有一个中篇小说叫《地狱变》,老殿下没有得到良秀的女儿,就让那个绝世美女销毁在自己父亲的绝世作品中,透没有这样疯狂,透爱到极致多少有些卑微。
耕二和喜美子的爱情似乎像极了这个标题中的寂寞,耕二说: “喜美子是个恶魔。 ” 他迷恋于喜美子的肉体和美妙的容颜,他享受两个人不罢不休的*时间。
耕二不屑于和同龄人交流,总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且有一套自我说服的解释: “大龄女人最天真。 ”
在喜美子之前,他与和美的母亲厚子发生过关系,与喜美子交往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友由利,他的生活围着一群女人,却都一个个抛弃或被抛弃。
耕二从一定程度上将这些女性都当做寂寞时的宣泄对象,万一谈起爱时,他便想要及时逃避。 纪伯伦在《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中写道: “第二次当他空虚时,却用爱欲来填充。 ”
耕二就是这样,喜美子比耕二更用心,她像透一样已经深陷在耕二的世界里,后来却遭到了耕二预言般的抛弃,歇斯底里却又无可挽回。
从耕二的故事来讲,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疑问,因为寂寞或爱欲去爱一个人,可以吗?
耕二在无止境的追逐着,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小说《卍》中主人公让治最后被娜奥密彻底俘获,好在耕二足够清醒,只谈性不乐意谈爱,才没被喜美子这个“恶魔”所迷惑。
但仔细想想,耕二是快乐的吗,他像一个永远追逐虚幻的鬣狗,最后只能扑空跳下悬崖,为*粉身碎骨。
耕二的成长环境让他伪装成一个小大人去吓唬整个世界,包括女人,唯一缺乏的便是情感,爱在他面前是虚伪且不值一提的。
读日本的小说,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放下社会既有的规则,去重新审视人内心封藏的某种汹涌澎湃的情感。
这本小说,没有《挪威的森林》那种青春的伤感,也没有《起风了》那样深情又浪漫。
但它又具有《一个人的好天气》和《小偷家族》那样的生活化的场景,让人丝毫不为这种不伦之恋而感到汗颜, 这本书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便是,永远不要拿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虽然“大龄女人更天真”这句话值得讨论,但大龄女人未必永远成熟,所以人世间的爱情各有各的复杂,但复杂的一方永远在女人。
张爱玲说: “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 要么像《春琴抄》中的佐助那样永远臣服于他,要么就像耕二一样,彻彻底底地抛弃她。
写到最后,便想起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曾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脸上的皱纹。”
这首歌就是这本小说的故事和延续,我们有因为寂寞而爱上一个人,也有因一个有趣的灵魂而遇见,哪个对,哪个又是错的呢?
当你遇上那个爱而不得的人时,希望你有勇气说出那句: “我们不能一起生活,但可以一起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