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炳辉的主要著作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6:0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5:03

1,《新月与夜莺——徐志摩传》,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花千树出版社,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参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都市子夜的呼号——茅盾与上海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网络文化与网络文学》,(学术对话录),济南:友谊出版社,2002年
5,《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肖像:贾植芳画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1949)》(参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8,《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追忆与冥想的*》(评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10,《想象的旅程》(评论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2009年 1,《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副主编,5卷本),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老舍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3,《辜鸿铭印象》(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4,《徐志摩作品赏析》(主编),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年
5,《新编大学写作》(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朱自清散文经典》(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8,《王蒙研究资料》(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9,《中国当代文论选》(副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第一辑先推出4卷:
丁玲(丁言昭)、端木蕻良传(孔海立)、萧红传(葛浩文)、钱钟书传(张文江)、《徐志摩传》(宋炳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第二辑包括:《沈从文传》(张新颖)、《张爱玲传》(宋明炜)、《冯至传》(张辉)、《包天笑传》(栾梅健)、《郁达夫传》(方忠)等。
2,《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辑包括丁尔苏、王宁、王晓平、乐黛云、刘象愚、孙景尧、严绍璗、杨乃乔、陈思和、孟华、赵毅衡、饶芃子、曹顺庆、谢天振等14卷。 1,《伍尔夫日记选》(【英】维吉尼亚·伍尔夫著,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2,《汉语诗学: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美】奚密著,翻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 其他参与著作与参编教材:
1,《夏天的审美触角》(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
2,《人类精神自画像》(陈思和主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3,《文学中的妓女形象》(陈思和主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4,《创造中的美》(孙正荃主编),北京: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5,《中国小说描写词典》(殷海国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6,《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合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7,《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全国自考统编教材),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8,《中国当代文学史》(*电视大学统编教材),北京:*电大出版社,2000年
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电视大学统编教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自考题典》(自学考试教参),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新时期文学概说1978—2000》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教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谈话的岁月》(陈思和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两代人的追求:以王蒙和张承志为例》,文学评论家,1986年第1期
2, 《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
3, 《宽容背后的*——论王蒙创作的自我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2期
4, 《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创业史〉》,上海文论 1988年第2期
5, 《李平易小说漫评》,当代作家评论19年第2期
6, 《追忆与缅想的*——评魏志远的小说》,萌芽杂志1994年第1期
7, 《50—70年代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第2期
8, 《民间的意义及其*:兼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5年第1期。
9, 《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三*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
10,《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大雪小说阅读札记》,当代小说 1995年第11期。
11,《作为无*主义者的巴金》,书城 1995年第6期。
12,《<红日>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3,《徐志摩在接受西方文学中的错位现象辨析》,中国比较文学 1999年第3期。
14,《在边缘凝视:殷惠芬小说评论》收《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作家论卷》华东师大1999年11月
15,《新中国的穆旦:翻译与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6,《曾经沧海后的超越:穆旦的晚年诗作》,文学报2000年2月24日3版
17,《怀旧的姿态与悖论》,文学报,2000年6月1日,收《网络时评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18,《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4期
19,《网络给文学带来什么》,文汇报2000年12月9日。*复印资料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收《网络时评》(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0,《反思历史,探索新路:陈思和教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1,《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收上海作协编论文集《世纪末的中国文坛》华东师大版2001年5月。
22,《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2期
23,《文学媒体的转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24,《在中国意识的阐释中揭示世界性因素》,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25,《论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4期
26,《与作家陈村对谈网络文学》,作家 2002年第10期
27,《论翻译文学的双重主体》,比较文化与比较文论2002年第2辑
28,《徐志摩日记的发现及其价值》,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4月26日。
29,《比亚斯莱的两副中国面孔》,译文2002年第5期。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16日转载。
30,《对话: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与严锋合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摘转
31,《时代文化压力与文体规范的变异——关于“潜在写作”文体特点的一种探讨》,
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2期
32,《文化的边界到底有多宽:跨语际研究的启示》,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四期
33,《米兰·昆德拉的中国之行》,译文 2003 年第5期
34,《对话:网络时代的批评与学术》(与郜元宝等合作),上海文学 2003年第1期
35,《世界语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译》,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
36,《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7,《汉语资源的发掘与现代翻译文学》,华侨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8,《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对话》(与周宁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39,《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文学经典——论昆德拉对狄德罗的戏仿》
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
40,《一份杂志,一个学科:<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年回顾》,中国比较文学2005第3期
41,《开在故乡的不知名花朵——泰戈尔与上海》,文汇报,2006年5/25日。
42,《理论的生成语境、跨文化辐射和本土问题意识》,中国比较文学2006/4期。
43,《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6期。
44,《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5,弱势民族文学的影响接受与中国文学的主体建立,当代作家评论07/3期
[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40号07/3
46,王安忆的世界文学视野及其文学观念,当代作家评论07/3期
47,跨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挑战和机遇,文汇读书周报07/2/21
48,《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07/3期
49,20世纪下半期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07/3期
50,季进的才情与学术个性,当代作家评论07/4期
51,四分之一世纪的荣耀:马尔克斯在中国,译文07/4期
55,《红日》论,文艺争鸣07/10期
56,做老师的两种境界:读庄札记,文汇报07/9/10
57,还原具体历史情境,拓展社团研究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07/3期
58,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在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讲演,收入《诗与思》,上海:学林出版社07/1
59,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第1卷第2辑,高等教育出版社07/3
60,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从对泰戈尔接受*现代文学思潮, 复旦大学学报2008第1期.
61,试论跨文化的文学经典,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2,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对话(合作),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3,历史纷应多视角 背景广宜放眼量,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8年第6期
,立场、方法与途径——关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跨文化对话,2008第4期
65,所有的一切,都从写实开始:评陈占敏的长篇小说《金童话》,文艺争鸣2008第11期
66,斯人已去 精神长存——贾植芳先生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2期
67,把神韵化进形式,让形式表现神韵——徐志摩的文学翻译,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
68,30年来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综述,重庆大学学报(社哲版)2009年第1期
69,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主体立场及方法刍议,跨文化对话2009年第26辑
70,从穆旦到查良铮: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东方翻译2010年第4期
71,韩少功的翻译与我们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12月)
72,中国作家与裴多菲的格言诗,东方翻译2010年第1期
73,作为翻译家的贾植芳,东方翻译2010年第2期
74, 王蒙的翻译活动及其语言才华,东方翻译2010年第3期
75,东欧的意义及其东欧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4期
76、周立波的翻译及其外国文学视野,东方翻译,2010第5期
77、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多语作家叶君健的翻译与文学活动,东方翻译,2010第6期
78、 The Reception of East European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Neohelicon , Kluwer Online & Springger,2011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