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7: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2:01
我之所以有兴趣读这本书是出于对书名的好奇——《复活》。我读了下去,书中的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他们生性善良,男主人公在军营生活之后便开始了堕落,因为男主人公的缘故,女主人也随着堕落。而后,在他们俩人互相引导下,精神、道德上开始慢慢“复活”。本书带着浓厚的“不以暴力抗恶”及“道德的自我完善”的“托尔斯泰主义”。
作者借男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不仅让我了解这是对*城乡的阴暗以及宫廷、法庭、监狱和教会的抨击与揭露,更让我认识到这样一点:无论多么坏的人,只要有人肯帮助他,他一定也能变成好人!如今,很多学校对学生采取了优劣生分班化,而许多孩子因为没有进尖子班而给望子成龙的家长造成很大的打击,因而把脾气全发泄在学生身上,却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他们,使他们在沮丧中而更加堕落。
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名成绩很好的男学生,一次考试失利,只拿了80多分,回家后在父母的骂声中,给他心里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而后的考试接连拿了低分。没有人去询问并帮助他,好朋友可能认为他变“坏”了,开始疏远他。接着,情况越来越糟,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坏学生”。一段时间之后,他自己也想通了。开始学好,可当他学习时,那位同学竟然得到了父母的一句“做样子”,在六年级时,他把他的经历写成了一篇不是很通顺的作文——“我的成长”。老师再想帮他时,他已经完全堕入游戏的深渊里。一个好学生就这样毁了。当初,为什么就没有人肯去相信他真的想学习呢?
报纸上,曾报道过:“坏”其实也是一种病,只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就可以治好,在小学的时候,我发现,如果一位同学成绩不好,并不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是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和白眼。我看过这样一幅漫画:一盆挂着“好学生”3个字的花,被搬到了阳光下,一天天成长着;而另一盆挂着“坏学生”3个字的花,则被搬到阴暗角落,一天天枯萎着,对好学生与对坏学生有着一种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没有人肯去倾听一下“坏学生”的心声呢?根源在哪儿?是不是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是不是找不到可以倾诉心声的对象?然而,古今中外不乏“坏”变“好”的故事和历史。为什么没有人肯去帮助他们呢?
《复活》,不但是从*以前的黑暗看到人民的无奈,更是从男女主角精神上的“复活”震撼了我的心。我还了解到:其实,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尽管有可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改变,可是,只要有人能去开导他们,帮助他们。任何一个曾经被称为“无药可救”的人,道德、精神上同样有可能“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