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刚好怎么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1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06

中午那会儿子太热了,去了大众书局停留了一阵子。兴许是书的高度和我水平视线刚好在一条线儿上,即便眼前的书琳琅满目,多到数不胜数,我还是一眼看到了“郭德纲”三个字,也没想着郭同学会出书,就拈出它翻看了起来。 与其说是作者,倒不如说是书名更加吸引我——“过得刚好”,这书名简单极了,却也舒坦极了。整本书大体都是郭德纲的一些随笔,还有少数的博文。内容大多是他结缘相声以来,从学艺到表演谋生,到创建并发展德云社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跌宕起伏的事儿... 和舞台上他那贱贱的喜感大不相同,舞台下的郭德纲倒是爱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书房,看看书写写随笔。书中有很多郭德纲的诗作,因仓促翻看,句子是过目就忘,不过大体就是他的古典文学素养颇高的意思。无论是郭德纲,还是他的儿子郭麒麟,都是不好好正经在学校读书的人,但是郭的一句话说的好,“人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读书”,可以没有文凭,但是不能没有文化,为此他也常常扔一些甚至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我来说都晦涩难懂的古典文集给儿子看,包括他最爱的《二十四史》。 一方面,郭德纲爱念大众很少触及的古典书籍;另一方面,在他的相声作品中,却又甚是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这个“雅”“俗”的问题,书中专门辟出了一篇来论这个话题。社会各界对郭德纲相声的评论可谓褒贬不一,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反对者的声音,那就是他们眼中的郭德纲相声是“低俗”的。这样的评价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雅”和“俗”原本就是界限模糊的。就好比小提琴,它既可以拿来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演奏,也可以在街边拉几下,脚边的琴盒中还零散的落着几枚硬币,他们同样都是通过艺术来诉说生活,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低之分”的。郭德纲在相声中曾经说过,“你可以喜欢郭德纲,也可以不喜欢郭德纲,但是不喜欢郭德纲的人不能说喜欢郭德纲的人低俗”。虽然这不过是舞台上的一个段子,但我很是佩服郭德纲对他的批评者所表现出的一种宽容和幽默,以一个笑话一带而过。“我的相声是‘俗’,但是不是‘低俗’,而是‘通俗’。”相声不正是因为通俗,才能够作为我国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得以流传下来的,不是吗?向来真正的大家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形容和说明事物,而不是生涩得、光鲜华丽得辞藻,比如霍金,比如费孝通。 暂且不说郭德纲是不是“真正的大家”,但起码他与“真正的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他在用大家喜爱的、通俗的方式来表现他最爱的相声。 我非常佩服郭德纲对于相声的执着,他自己描述道,他平日里脾气非常得随和,通常从不和人计较鸡毛蒜皮的事情,唯一不让步的就是在相声上。正所谓“一沾相声,寸土不让”。然而相声这个行业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几乎是处在没落的边缘,直到2005年开始,相声才重新由郭德纲慢慢地带入了大家视线里。在德云社创办之初,相声界倒是有够哗然的,但是大部分业内人士是希望德云社办不下去的,有一种自己成仁不得,也见不得人家努力、势必拉其下水的感觉。马季曾经说过“我太爱相声这个行业了,但是我太恨这个行业内的人了”,我想,大抵是相声行业的人因为太过能说会道,就连贬低人也足够露骨。郭德纲的德云社之路可谓是跌宕起伏,但是他仍然成功了。他,重新把相声搬回到了戏台子,既然人们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没有了时间在电视上听段子,那么就干脆把观众拖进戏园子,摆上茗茶和瓜子,坐扎实了听把来段半个多小时的相声。这种感觉像极了穿越,到了仿佛*前后,时间慢慢停滞,小老百姓闲来聚到一块儿,吃吃喝喝笑笑,原来生活可以很消停,可以很开心。在德云社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多档子电视都希望能够把郭德纲的相声搬上电视屏幕,可惜都先后遭到婉拒。郭德纲的相声突破了传统相声十来分钟的模式,基本每一出表演的时间都在40到50分钟左右,而电视节目是要删删减减的,这一通瘦身便没了他相声原本的味道,就好比是“要肯德基能做出佛跳墙”的感觉。最直接的例子当属今年春晚郭德纲和于谦的那段子相声,虽说我平时也爱听他们的作品,但是春晚的那节目真是不敢恭维。相声中的大量段子都是郭德纲的老梗,对于大批喜爱且常听郭德纲相声的观众来说,无疑会大失所望。郭德纲自己也表示,作品在春晚上得以呈现,实是一大幸事。但是面对春晚,就表示着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自愿买票来戏园子听相声的观众,而是全国数亿的观众。这个落差,在作品里有,在观众心里有,想必郭德纲心里也不会没有,他所要做的是在无何奈何之后仍竭尽全力,因为这可是他至爱的相声呀。 但凡遇诸事不顺,必努力尝试之,求其不得,倒也不必寻死觅活般发狂,换条路子,过得刚好就行。过得开心最重要,不开心嘛,就等等再开心咯!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