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4:03
国际空间站建设的意义
由于载人飞船和航天飞机工作空间和飞行时间有限,科学家们就追求一种能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并承担多种复杂任务的航天器,结果促成了空间站的诞生和发展。空间站亦称人造天宫,其特点是体积较大,在轨运行时间很长,功能齐全,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能完成对地监测、资源勘察、天气预报、天文观测以及释放人造天体等任务。因为空间站不返回地面,站上航天员的接送和物资补给由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承担。
鉴于建设大型空间站的重要性和技术复杂性,考虑到经费巨大等因素,1988年9月22日,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11个成员国、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6国达成共建国际空间站的协议,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项目的合作。从此国际空间站就成为引人注目的航天工程。
国际空间站由基础构架、12个舱段、多个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构成,总质量约4536吨,长108米,宽88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可容纳7名航天员长期居住和工作,最多时可接待15人同时进行科学考察,设计寿命为15年。载人舱内的气压与地球表面相同,其容积约1217立方米。它将分设6大试验室,能够提供以往任何航天器都无法比拟的研究空间,是在太空进行微重力试验和科学研究的大型平台。它乃是国际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整个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最早计划于2004年建成,后来多次更改计划,致使完成时间一再后移。首次更改定为2005年,第二次更改定为2008年,第三次更改定为2010年。在此过程中,其建设经费也在原定的830亿美元的基础上不断追加,最终确定为1140亿美元。按照原来安排,为把各组件送入轨道进行对接,仅英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载人飞船就要分别升空34次和9次,航天员们要通过114次共计1800小时的太空行走才能将其组装起来。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状况
根据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协定,1995—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9次太空对接和联袂飞行,两国航天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试验和多次太空行走,为组装国际空间站积累了经验。
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了在轨道上对国际空间站进行组装。1998年11月20日,俄制“曙光”号多功能货舱由质子K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标志着国际空间站正式动工开建。该舱呈圆柱形,直径4米,长度13米,质量24吨,装有导航、通信、姿控、气候环境调节等设备。它在国际空间站建造初期可以提供足够的电源和动力,成为全站的主体舱。“曙光”号能在轨道上改变方向,以实现与其他舱段的对接,其舱内还能存放一些研制装置。
同年12月6 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国际空间站第2个组件“团结”号节点舱携带升空,开始第一次装配作业。美制“团结”号近似圆柱体,直径4.6米,长度10米,质量13吨,设有6个对接舱门。“奋进”号追上“曙光”号多功能舱后,机上航天员利用机械臂抓住后者,继而通过3次太空行走将“团结”号节点舱与“曙光”号对接在一起,并完成空气输送管道和通信系统的连接工作。美俄两国的6名航天员成为最早在国际空间站上活动的人们。完成任务后,他们即乘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2000年7月12日,俄制“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升空,并于7月26日在轨道上与“曙光”号和“团结”号联合体对接成功。这个服务舱包括4个密封舱室和1个非密封舱室,长度13米,宽为30米,质量20吨。它是国际空间站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区和生活区,既装有生命保障系统,又装有轨道姿态控制系统及能量保证系统等。这样一来,对接的3个舱段和辅助设备就组成了质量为73吨、运行在397千米高度上、倾角为51.6°的轨道上的太空联合体,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使国际空间站具备了接待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2000年10月31日,俄“联盟TM31”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于2天后的11月2日在太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1名美国航天员威廉·谢菲尔德和2名俄罗斯航天员吉津科、克里卡廖夫进站工作,成为该站接待的第1个国际长期考察组成员。自那时以来至2003年5月初,已有6个国际考察组的18名航天员到站上工作过。前5个考察组都是分别乘坐“联盟TM”号飞船和航天飞机往返的,第6个考察组则是搭载“联盟TMA1”号飞船往返的。“联盟TM”号或“TMA”号飞船除运送人员外,还是国际空间站上的救生航天器,平时总有一艘对接在站上,约每五六个月轮换1次。
2003年4月28日,载有第7个国际考察组的2名航天员马连琴科和卢杰的“联盟TMA2”号飞船,在太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成功。这2人上站之后,与第6个考察组的3名成员顺利地进行了工作交接。马连琴科和卢杰原本是定于2003年3月1日乘坐“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前往站上的,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同年2月1日坠毁使所有航天飞机停飞,才不得已改乘“联盟TMA2”号飞船上站的。
在航天飞机停飞阶段,国际空间站上的人员接送全部改由“联盟TMA”号飞船负责。俄罗斯出于经济上的困难,为了减轻站上饮水和食品供应的压力,将原来一组3名航天员改为2名,间歇性地搭载一名太空游客,以赚取每次2000万美元的收费。这就是第7个考察组比以前6个考察组都少一人的原因,也是后来的考察组都是由2人组成的缘由。2005年7月26日航天飞机恢复飞行之后,由于再未承担接送考察组人员的任务,故而此后的进站考察组均由2人组成。
2007年10月10日,俄罗斯发*“联盟TMA2”号飞船,将第16个考察组2名成员送上太空。2天后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俄航天员马连琴科和美国女航天员惠特森得以进站工作。47岁的生物化学家惠特森成为国际空间站首位女指令长。统计起来,不计临时上站工作的航天员和太空游客,国际空间站就接待了16个考察组38人次的航天员进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