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4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5:31
目前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地震成灾具有瞬时性,所以很难精确预报地震灾害的发生。地震在瞬间发生,地震作用的时间很短,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使人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人类辛勤建设的文明在瞬间毁灭,地震爆发的当时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有效的抗御行动。
地震灾害破坏程度,除了与震级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距震中远近、震中区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的防震抗震意识、应急措施和预报预防程度等有关。
地震检测的手段: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5:31
目前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日本、中国及内地专家普遍认为地震无法准确预测;民间预测更多还是不准。日本气象厅对本报表示,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测尚处于研究阶段,要准确预测非常困难。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酒井慎一告诉记者,虽然在地震前会有很多前兆,但尚未找到能明确何时、何地发生多大规模的地震预测方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群策表示,地震预测的困难主要受技术手段和探测水平局限,测量、监测几乎不可能到达震源深处;而且地震的孕育机制非常复杂,偶发性很强,人类还未能认识它的规律。
地震位置
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
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科学家设想将地球岩石图画出来,这样对预测地震有很大帮助。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专家认为地震无法准确预测 民间预测更多还是不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地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5:32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地震前兆,大体有两类:
1、微观前兆: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2、宏观前兆: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地震成因
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