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能友好相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6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20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智力或某个方面有明显缺陷或障碍时,教师会时时事事处处对特殊儿童“特别对待”,无意间为特殊儿童贴上了*的标签。久而久之,“标签效应”被扩大化,学生会认为特殊儿童很“特别”,教师也就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去接受特殊教育”。

调整策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而全纳教育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既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也给教师提供了对正常学生加强不歧视残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机,让他们善待特殊儿童,不再有标签意识,以此来逐渐改变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当然,生理缺陷或障碍程度较严重的,要由特殊教育学校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但普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必须要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我们常说“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里所说的“公平”往往已经被教师定格为对正常学生要公平,所谓的“全体”就是大多数正常学生。教师认为与正常学生相比,智力障碍学生怎么教都学不会,积累的知识欠账永远还不完,听觉障碍学生无法与老师相互沟通交流,思维、理解能力差没有办法教,行为有障碍的学生甚至是个负担,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想方设法让特殊学生成绩不影响个人考核,智力障碍学生考几分都行,安全就好,听力障碍学生看懂多少算多少,作业根本靠抄,上学基本是混,行为障碍学生则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或者身边安排得力干将“给我看好喽!”

总之,特殊儿童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调整策略: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为了一切的孩子。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在教好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一个也不能少”,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别教育方案,根据个案情况选择专门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若考虑到自身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学校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来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21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有时由于教育不得法,常常使他们失去自信和尊严,对班集体的进步构成阻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特殊学生,是班主任的义务和职责。著名的心理学木桶定律说,一个有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许多相关的环节,只有找出制约班级管理提高的某一个关键环节,把这一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才可以迎刃而解。
一、望闻问切——研究特殊学生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每个班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可我们班是相反的,比较乖的孩子只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一片势力,辐射面非常广。
1号人物:小聪
【心理特点】班里的小霸王,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他的特点就是冲动,喜欢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做错事只找客观理由辩解,不懂得反思。
【家庭情况】小聪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一次意外造成伤残,一直坐轮椅,妈妈管不了他。每次他做错事,妈妈一说,他就有百般的理由解释。平时主要是爸爸管,而爸爸也是一个比较内敛的人,缺少沟通,每次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打。小聪有一个残疾的母亲,也从不敢主动跟人提起,这种自卑的心理,再加上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他的野蛮个性。
【心理成因分析】长期粗暴的教育方式,他把在家里受父亲打的情绪状态迁移到了教室,在班里稍有不顺就对同学拳脚相加。因为在家里被父亲打,就在同学中寻找心理安慰,找到打人的快感,弥补自己被打的心理缺失,而且样子很凶狠,要把人往死里打。由于他有一个残疾的母亲,在内心深处埋藏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在学校,在同学面前,他用“称王称霸”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因为每次做错事情,母亲询问时,他就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母亲也就不管他了,于是又造成了他做错事情,从来不客观分析自己做错的地方,而是认为谁都有错,唯独自己没错;就算自己有错,也是因为别人造成的心理。
2号人物:小童
【心理特点】办公室的老师们开玩笑说他是“青筋扮鼻梁”,很适合做演员,尤其擅长演“哭戏”。一个男孩子,一秒钟可以泪如泉涌。凡是做错事被老师点名就马上激动,哭,大颗大颗的泪珠,哗啦啦地像断线的珠子往下掉。
【家庭情况】: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母亲是医护人员,工作忙,性格温和,经常被他欺负。然后父亲一个星期回来一次,知道他欺负母亲或者做错事,解决的问题是“藤条焖猪肉”,打。
【心理成因分析】:因为他每次做错事或者需要达到什么要求时,就是扮作委屈样子,哭得稀里哗啦,然后母亲就没辙,他就顺利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因为长期养成的习惯,在老师面前也用了同样的办法。做错事就是哭,发脾气。
二、标本兼治——教师要做一只边境牧羊犬
边境牧羊犬(Border Collie)是一种原产自苏格兰和英格兰边界一带的牧羊犬,主要协助农场放牧。机智是“边境牧羊犬”显著的特点,它带着优雅和警觉,坚毅和持久的气质,充满活力,富有热心,有很强的耐力和奔跑能力。每一个孩子的不良品德的行成,都有其成因。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做一只“边境牧羊犬”,用张弛有度的智慧去查根溯源,找到问题萌发的源头,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21

当然可以的,只要性格互相吸引,都是能够友好相处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特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22

你有这样的区分就已经代表你有区分对待了,人与人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分的,大家都应公平对待,只是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特点罢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一种沟通,你以善意对待他人,他人也会以善相还。
但是有些人的成长环境就决定了其心灵方面会有一些缺陷,需要他人更细心的关照,可恨之人自有其可怜之处。
要学会善于发现他人心中的那一方净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