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标,有何寓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32

我来回答

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5 17:57

文化遗产日图标的含义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的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图标采用金沙“四鸟绕日”,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区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日图标表达了我国人民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我国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太阳鸟的寓意和象征

图案的正中描绘的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征12个月;周围逆时针飞翔的四只鸟,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鸟的脚为三趾,即所谓“三足乌”,或许与“金乌负日”的传说有关(金乌背着太阳在天上飞行)。

图案的来源是古代蜀人的一个金饰,而这个金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发掘,而是由建筑工地的渣土中拣出来的,大致是在商周时期制作。制作的时候,先用自然砂金热锻为金箔,然后用坚硬物刻划图形而成。

商店巴人居住在今重庆一带,蜀人居住在成都一带。巴蜀交战,巴被蜀灭掉。《华阳国志》记载,蜀国的王朝兴废依次是蚕丛(图腾动物是长条眼睛的蚕)、柏灌、鱼凫(fu,图腾动物是鱼鹰)、杜宇(图腾动物是杜鹃鸟)、开明,等等。杜鹃鸟啼血的故事就与杜宇、开明的王朝更迭有关。传说杜宇王朝被开明王朝篡夺,于是杜宇的国君死后变成杜鹃鸟,夜夜悲鸣。李商隐的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再回到中国文化遗产的这个logo,“四鸟绕日”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太和山。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的珍品之一。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中叶),面积1.6平方公里,是纳西族聚居地。有黑龙潭、五凤楼等名胜古迹,建国后曾发现“漓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环绕,黑龙潭水分三条支流穿越古城而过,途中又分成条条细流入墙绕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闻名遐尔的东巴象形文字、绘画、音乐、舞蹈、东巴经等,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例证。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为方形,墙高约12米,周长6.4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敌楼、角楼等城防设施,以及魁星楼、点将台、关帝庙等附属建筑。明、清两代均有补修,但基本上还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古典园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为代表,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颐和园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郊。原为清代行宫花园。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宫,明代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颐和园。占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活动区域。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山青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气魄宏伟,手法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天坛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于北京市城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占地约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黄穹宇,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黄穹宇前有著名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天坛为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皇家陵寝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显陵。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为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造像开凿于北魏(386年至534年)。历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石窟全长1000米,有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造像约10万尊,题记和碑刻6300余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奉先寺主佛卢舍那高达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成为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4:23

文化遗产日图标的含义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的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图标采用金沙“四鸟绕日”,画面是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 YI CHAN”,各民族自治区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日图标表达了我国人民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我国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太阳鸟的寓意和象征

图案的正中描绘的是顺时针旋转的太阳,一共放射出12道光芒,象征12个月;周围逆时针飞翔的四只鸟,象征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鸟的脚为三趾,即所谓“三足乌”,或许与“金乌负日”的传说有关(金乌背着太阳在天上飞行)。

图案的来源是古代蜀人的一个金饰,而这个金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发掘,而是由建筑工地的渣土中拣出来的,大致是在商周时期制作。制作的时候,先用自然砂金热锻为金箔,然后用坚硬物刻划图形而成。

商店巴人居住在今重庆一带,蜀人居住在成都一带。巴蜀交战,巴被蜀灭掉。《华阳国志》记载,蜀国的王朝兴废依次是蚕丛(图腾动物是长条眼睛的蚕)、柏灌、鱼凫(fu,图腾动物是鱼鹰)、杜宇(图腾动物是杜鹃鸟)、开明,等等。杜鹃鸟啼血的故事就与杜宇、开明的王朝更迭有关。传说杜宇王朝被开明王朝篡夺,于是杜宇的国君死后变成杜鹃鸟,夜夜悲鸣。李商隐的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来源于这个典故。

再回到中国文化遗产的这个logo,“四鸟绕日”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以此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in Wudangshan Mountain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古称太和山。方圆400公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山上有属于道教的巨大古建筑群,主要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峰顶建于明代的金殿,以铜铸鎏金著称,是我国现有的最大的铜质建筑的珍品之一。武当山为武当派拳术发源地。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

The Ancient City-Lijiang

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中叶),面积1.6平方公里,是纳西族聚居地。有黑龙潭、五凤楼等名胜古迹,建国后曾发现“漓江人”石。古城四周青山环绕,黑龙潭水分三条支流穿越古城而过,途中又分成条条细流入墙绕户,与散点状井泉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闻名遐尔的东巴象形文字、绘画、音乐、舞蹈、东巴经等,内涵丰富。是研究纳西族独特的居住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例证。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

The Ancient City-Pingyao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至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为方形,墙高约12米,周长6.4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有瓮城、垛口、敌楼、角楼等城防设施,以及魁星楼、点将台、关帝庙等附属建筑。明、清两代均有补修,但基本上还保持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内街道、市楼、商店等仍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材料。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古典园林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林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为代表,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苏州古典园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都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苏州艺圃、藕园、沧浪亭、狮子林和退思园5座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颐和园

The Summer Palace in Beijing

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郊。原为清代行宫花园。金代在此建金山行宫,明代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建,名清漪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建,改名颐和园。占地2.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有各种形式和类型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3000余间,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活动区域。全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山青水绿,阁耸廊回,金碧辉映,气魄宏伟,手法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天坛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位于北京市城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重修改建,占地约27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黄穹宇,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黄穹宇前有著名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天坛为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

The Dazu Rock Carvings

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共23处;较集中的有宝顶山、北山等19处。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皇家陵寝

Imperial Mausoleum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 、明显陵。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

Longmen Grottoes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为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造像开凿于北魏(386年至534年)。历经400余年的大规模营造,石窟全长1000米,有佛洞1352个,佛龛785个,造像约10万尊,题记和碑刻6300余品。其代表性洞窟有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看经寺等。奉先寺主佛卢舍那高达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成为唐代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0:51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2:09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标志。该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启用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文化部将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3:43

对于任何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科发展看,分类是一门学科由一般理论研究向特殊对象研究转化的中间桥梁,是一门学科向更系统化研究迈进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概念,它体现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也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同时她也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但是,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的保护实践和相应的理论探索,都是相当晚近的事,因此,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找不到某种权威性的或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这一状况的存在,既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深化,也给现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传承、保护、展示等实践带了困惑。所以说,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是需要,我们必须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问题。 本文在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和借鉴其他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作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四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构想,为构建科学、规范并合乎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分类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5:35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07:43

1、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 循环,永不消失”;

2、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3、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文”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4、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 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5 1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年”文化的重要标志,贴年画是中国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的重要方式,如今,这种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