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1 14:42
作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
的道德教育思想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系统论述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的内涵、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和道德培养的方法等问题,从而构建了传统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中进步与落后夹杂在一起。
第二,他从心理学角度对道德的分析涵盖了道德的基本要素,这些道德要素至今仍是人们分析道德必须考虑的问题。他对培养
学生道德
性格的探讨也不乏心理学依据,如:他对学生身心健康与道德性格形成关系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
学生心理
发展的规律。
第三,
赫尔巴特
试图把经过改造的伦理*用于
德育过程
之中。他的道德观念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改革的软弱的呼声。
第四,他的
德育论
既是他长期教育经验的升华,也是对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有一些反映了道德
教学规律
的成分(如教育性教学等),它与中世纪以来强制灌输的方法相比是个历史进步。
但是,我们在肯定
赫尔巴特
德育论积极意义的同时,不能无视其保守的一面。由于赫尔巴特*态度的保守性,导致他在分析道德时回避了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因此,在他这里,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成了温和、抽象的道德观念问题。在道德培养中,也表露出一些错误思想,如他仍然保留了
宗教教育
。他曾经说过,有些人养成了*的意志,社会不可避免地同他们发生斗争,最终,他们往往都受到了应得的报应,等等。它反映出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保守性。
赫尔巴特德育论对我们今天道德教育的开展仍然有借鉴意义:
首先,他充分认识到道德与个性、多方面兴趣的联系。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
教育目的
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个性、品格、多方面兴趣融为一体。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
其次,他认为道德教育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持续的努力。终极目的不是个别教师、学科所能完成的,需要全体教育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
受教育者
的终生努力。他批评了仅仅把道德当成一种约束的现象,主张使五种道德观念成为学生自己的意愿。他指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愿中才有它的地位,所以我们当然先应该这样来理解: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
行为模式
,而是要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4](P39)也就是说,应该使学生养成一种道德性格或道德意志。这里,
赫尔巴特
不仅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而更强调道德自律。
再者,在道德的一些具体措施上,赫尔巴特的
德育论
也有一些可取之处。
因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
赫尔巴特
德育论。在实践中,我们应该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