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8:21
应对金融危机,企业高管更需良好的从业道德素质时间
:2009-04-27 10:40来源:中国消费网·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刘汉林 点击:91次
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提供物质保障的社会公民。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曼梅纳德说:未来社会属于企业,社会中心将是企业,因为企业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基础,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它从谋生赢利致富的手段,转变为创造价值的工作,从而使企
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提供物质保障的社会公民。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曼·梅纳德说:未来社会属于企业,社会中心将是企业,因为企业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经济基础,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它从谋生赢利致富的手段,转变为创造价值的工作,从而使企业成为造福于人类,改变世界文明的工具。也就是说,只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人类社会才有充足的物质保证。而企业要扮演好社会公民角色,除了巩固产品质量,增强自我信心,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信用建设,规范品牌管理,积累声誉资本外,强化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特别是企业高管的道德素质尤其重要,它可从个体上展现出企业独特魅力,让企业熠熠生辉,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占鳌头。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个管理者以德服人是最重要的。企业家只有做人恒于正派,做事恒于诚信,良心恒于践行,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发展。
然而,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全力以赴应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又爆料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一种资源性和原生性危机——一些企业高管缺乏相应从业道德素质,以“三鹿奶粉”事件、“古井贡高管窝案”及点名道姓攻击竞争对手等事例窥见。该事件中的主要始作俑者们都是大企业集团主要负责人,掌舵知名企业多年,各自在业界都是威名远扬。他们是集智慧、名声、地位、收入等为一体的社会宠儿和智者。但他们中有的置他人生命而不顾,有的置国家法律而不管,有的置传统道德而不闻,等等。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与自己的定位和职责是不相符合的,于国际影响、国家利益、行业形象、企业发展、员工感受、家人安宁、个人得失都是不利的,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背道而驰的,与自身的职业道德是不相容的。
如果说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机制和*不配套、不衔接,那么导致该主人翁们发表和产生如此“有失偏颇的高见”和见利忘义的行为,除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诘难”、经不住“社会外因的*”外,恐怕与个人自身道德素养的*程度息息相关。按理说,作为智者的他们,已*到“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他人是我镜,万象是我师”的经世哲学,达到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尊重自己,及于他人”的最高处世境界,也是检验我们的企业是否做到“心系国家,情为人民,利于社会”最佳体现和社会诉求。但是,事与愿违。可见,我们的一些企业高管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缺乏基本的从业道德素养,这种现象是不利于我们从容化解金融危机的。
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价值评价工具。它是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规范、原则和标准的总和。具有规范性、*性、社会性、谴责性、指引性等属性。对于道德的功能,如果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道德的工具性价值在于其社会性,即道德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工具。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受到道德的*,在想到非正义时就阻止我们不去做某些行为,而在想到义务时,就推动我们去做某些行为。实现道德的这一目标,一个重要职能是发挥自我自律。自律使人的行为在于理、利于人,合于情、守于法,通过自我规范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解决人与人在交往中的利人与利己、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做到“与人为善,与邻为善”,践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卢梭说:“在由自然状态转入到公*家状态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醒目的变化——正义代替了本能——他们的行动也就具有了从未有过的一种道德性。”
而且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即使在整个社会道德缺失的情况下,一个讲道德守信用的行为主体,也会因道德的规范价值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身边的人,从而在局部地区形成一个小的良性循环的道德环境,如人们引以为荣的“世外桃源”和“瑞士长存百年的无人售货摊”现象。正是以千万个有道德的社会公民为圆心而组成的若干个世外桃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才会实现。这其中,个体高尚的道德素质起到了规范、引领和指导的价值作用。
往往,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道德困境”时,可以用“道德备忘录”来自我评价判断整个行为是否尊崇道德观念。
首先是不是合法?这不仅仅指国内法或国际法,民法或刑法,也包括各种具有规范性的制度和*;其次是否平衡?会不会明显造成一个大赢或另一个大输?如果某个决定以牺牲他人利益来为自己或公司图利益,最终结果是大家都输,正如“零和游戏”的结局;再其次是以后我会怎样看自己?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如果这件事公诸于社会,我会有什么感觉?我敢不敢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逞一时之能,扬一时之威;彼一时心快,此一时能否持之?我今后是否会受到良心的考问。因为“清白是最舒适的枕头”、“和为贵”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结合“道德备忘录的三段论”,我们再从另外几个方面分析我们拟将作出的决定:一是行为主体在作出任何决定前,都应该把“决定”放在社会中去检测一下,看看是否符合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二是行为主体在做每一件事时都不应该仅仅关心和考虑自己的利益,应想想换作别人会怎样做;三是做这样的事会给社会带来什么结果,如果结局自己不能控制、对社会只有损害而没有益处,或者只对自己有好处而对社会全是坏事,这样做值得吗?如在三鹿奶粉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企业财产中饱私囊,对民族工业品牌不负责,无端指责等,这令人多么寒心和悲怆啊;四是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付之行动,社会将会用什么眼光来看待我们。导致四面楚歌,被人唾骂的事情我们千万不要去碰;五是要有策略性的规划,使自己能够有空间进退,把整个事件全部在事先纳入道德思考的范畴。所以,从道德的角度分析,要求我们的企业高管们在作出任何决策前至少要掂量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是否为多数人的利益着想,结果对社会是否有益处,社会大众对其行为是否赞成。这样,从道德的观点来看,至少我们在作出决定前已经考虑了受其行为影响的对方的利益和感受,即已经站在公益的一边,这是建设市场经济的道德初衷和追求。
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市场的自律调节实现等价交换,形成一种完整、稳定且能自我调节的自律体系,与此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可以描述为一群理性之人在规则的*下最大可能的追求自身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利益、规则和理性群体是道德博弈能够顺利实施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当代充满竞争的社会是以“谋利”为动力的“利益社会”,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价值是最强大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走向物质富裕的前提。且市场经济增强了个体的性并使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仅包括各种物质利益,还包括尊重、信任、荣誉、自我满足等精神需求。
为实现其自利的目标,每个人必须遵守社会的正义法则,具有诚信、谨慎、克己自制以及强烈的责任感等道德素养,注重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帮助他人、提供他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一个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投资德育提高个人的修养,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方能使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素质与在社会上树起的“名”和“望”相匹配。而“名望”是外在的,道德是内在的,只有内在的道德自律意识时时刻刻约束和引导我们,我们付诸实践的行为才是“有德”的行为,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能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相统一。
落实到实际,从层次上可以把企业高管的道德素质划分为:第一是法律意识。自己必须遵纪守法、依法经营,是企业高管道德素质的底线;第二是经济意识。企业高管从内心上要有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或良好服务的道德意识,是自己和自己所处企业奉献社会的核心;第三是社会意识。企业高管要引领企业公平、公正地开展社会活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自己和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第四是自我意识。我应当做什么呢,一定要定位准确,不要越位更不要错位。不要做出与自己职责不相一致的事宜;第五是慈善意识。指通过行使社会公益树立起仗义疏财的社会形象,是企业高管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自愿但又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五种意识”直观地反射出企业高管的综合道德涵养。企业高管具备这种高素质的道德素养不仅是企业管理理念的体现,更是社会使命的必然,是为自己和所处企业提高软性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企业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提供物质需要和创造社会文明的主要成员,企业的社会公民性决定了企业的提供物质功能和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双重重要任务。因此,只有企业高管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公信力、信任度和美誉度的高尚道德形象,才能以自己为中心和榜样为企业营造优良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才会使我国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和实现。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希望会对您有些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8:21
负任人*。企业的经营环境时刻在变,没有金融危机也会有其他的危机,所以,有问题不要愿什么客观因素,就是人*,就是任人的*低效。最明显的就是*的任人唯亲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8:22
我觉得没什么太大的责任,金融危机和企业高管基本没关系,倒是和大的金融机构的有些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7 08:22
你画个图出来吧。用手机牌号并上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