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2:16
晋哀公刚继位的时候,智家还是四卿之首,过着“居高临下、以势欺人”的生活,却不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被向来不放在眼里的赵魏韩三家联合所灭,土地也尽被瓜分,智伯也因此常被后世耻笑,更成了“才胜于德”的代表,智伯也想不到,竟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后世记住了他的名字。
智家本想吞并赵家,却不想反被赵家所灭,那么智家为何会败给赵家呢?除了智伯才胜于德,我们今天来说一下新看法,即智家后期的运营较差,主要表现在:选了一个不适合的领导人、智伯在权力上迷失自我、智家后期竞争优势不足三方面。
让我们随着智家的脚步,一起来感受当时战国的局势与晋国的纷乱。
智家选了一个不适合的领导人
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拿破仑
拿破仑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领导人的重要,而在尊卑有序、唯命是从的古代,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显得更加重要,而智家选领导人的眼光就明显不如赵家了。
智果强烈反对,还是阻不了智家立“才胜于德”的智伯为继承人,气得智果改性,与智家划分界限。反观赵家,赵简子发现赵无恤隐忍、聪明又有福相,更适合继承人,为了赵家的前途,赵简子不惜废掉原先的世子伯鲁,改立赵无恤为继承人。
智家跟赵家选用的继承人,也直接地影响了各自家族的命运,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1,赵无恤:赵襄子多次被智伯侮辱,仍然能够为了保全赵家的实力而隐忍不发,继位后智取代国、三分晋室,可以说赵无恤让赵家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2,智伯:智伯虽然多次征战有功,然而树敌众多,又常常当众辱骂别人,与赵魏韩三家、很多诸侯国之间皆关系不好,以至于后来没有人来帮助他。最后也是因为智伯过于贪婪,决策失误,又不听信属下的劝谏防备韩魏,被赵魏韩联合所灭,智伯也可以说将一个如日中天的智家给败没了。
我们可以发现,赵家的继承人赵无恤将赵家发扬光大, 而智家的继承人智伯由于自身德行、决策等问题,最终导致智家被灭。
因此选用领导人对于一个家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就犹如商王选用了聪明能干的纣王为领导人,却忽略了他的残暴无德,最后也是以灭亡告终。而智伯也很荣幸地,被司马光选为《资治通鉴》的第一个反面教材,警惕帝王及继承人要引以为戒。
在权力上迷失自我的智伯
智家的领导人智伯,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在权力上迷失了自我,没能认清智家在晋国的地位,高估智家的权力和影响力。晋出公死后,智伯立了晋哀公为晋国国君,“当是时,晋国政皆决知伯,晋哀公不得有所制”(《史记·晋世家》)。在权力的迷惑下,智伯有些飘飘然,以为晋国已经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欲尽并晋”(《史记·晋世家》)。为了进一步提高智家的力量,智伯向赵魏韩三家各讨要百里封地。
这时赵魏韩三家各打着自己的小主意:
1,韩国:韩国权衡一番,觉得不给智伯封地肯定被打,不如给他,等他再向他人讨要封地,他人不同意打起来,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因此韩国以“看好戏”的心态献出了“万家之邑”于智伯。
2,魏国:而魏国与谋士商量一番,觉得给智伯土地,智伯必然骄傲,而骄兵必败,因此魏国打着“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资治通鉴》)的小算盘,献出了万家之邑给智伯。
3,赵国:赵国主公赵襄子“以其围郑之辱”(《史记·赵世家》),不肯献出封地给智伯,这时赵家其实已经准备好开战的准备,因此这件事也成了赵家受智家侮辱后爆发战争的一大导火线。
而此时智伯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史记·赵世家》
智伯完全没搞懂赵魏韩三家的想法,掌握大权久了还真以为自己是晋国的号令者了,觉得自己的命令大家都得听从,韩魏献地是应该的,赵家不肯听从就马上派兵攻打。然而智伯没意识到自己虽然权势比他*,但是也只是一个卿大夫,跟赵魏韩是一样的,并不是晋国国君,名不正言不顺命令他人给他献地,别人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这也是智伯的疏忽,在权力上迷失了自我,没能认清自己的位置,高估智家的权力和影响力,以至于韩魏献地并不甘心,后来才反水联合赵家偷袭智家。
比较于同时期的齐国田氏,也能看出智家的不足。田氏跟智伯有同样的心思,智伯欲谋取晋国,而田氏欲谋取齐国。而田氏非常成功地取代了齐国,也没受到阻力,智伯却刚开始实行称霸的计划就失败。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1,田氏:田氏在齐国世代经营“慈善事业”,每当粮荒时就打开自个的粮仓,借粮给老百姓,借的时候是一大斗,还回来却只需要一小斗,暗中给老百姓不少好处,因此得到很多民众的支持,而且又给了一些恩惠给其他诸侯,将他们失去的一些土地还给他们,跟他们搞好关系,如此后来取代了姜齐也很顺利。
2,智伯:智伯不仅大兴土木,营建豪宅惹得民众不安,又常常当众侮辱他人,四面树敌,遇到灾难时毫无外援,独木难成林,智伯凭自身权势再厉害也终究成不了大事。
因此可以看出,田氏能很好地认清自己在齐国的地位,徐徐图之,等到时机到了再行动,而智伯就高估了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没能认清自己,也太急,这是智家灭亡的一大原因。
赵家对自身的定位都比智伯好,时机还不到时,即使多次被智伯当众侮辱,还是忍着不发,保存实力,找准机会一举翻盘。
智家后期竞争优势不足
智家到了后期,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民心优势和同盟优势上。
民心优势智家后期的民心优势就远不如赵家。
智家划分土地,以一百八十步为亩。它的一亩面积也小,建立的军队也多,收五分之一的田亩税。赵氏划分土地,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公家不收田亩税。公家贫,建立的军队少,君主节俭,臣属谨慎,而治理着富裕的人民。——《孙子兵法·吴问》
可以看出智家的田税跟赵家的区别,智家的一亩才一百八十步,而赵家一亩地有二百四十步,亩数大则相同的亩数下,民众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而且智家收税收也是比较多,而赵家不收税,所收获的粮食全部归民众所有。自然,智家的民心就不如赵家,赵家给人民好处多,人民向来都是注重自己的利益,谁是掌权人这回事皆没有自身利益重要。
就像成汤伐夏,武王伐纣,民心为何会支持成汤与武王,本质上就是因为夏桀跟纣王损害了民众自身的利益,而跟着成汤与武王,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毕竟朝廷争权夺利这些事离普通民众还是太远,只有自身的切身利益是近在眼前。
除此之外,“智襄子为室美”(《国语·晋语九》),大兴土木,搞得人心不安,又德行有缺,经常当众辱骂他人,把自身的人气都快败光了,而赵家,早之前尹铎治理晋阳时,就给了晋阳百姓许多恩惠,收获了民心,因此在晋阳有难时民众都能誓死保卫晋阳,“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资治通鉴》)。
因此在民心上,智家就输给了赵家。
同盟优势智家后期的同盟优势也不如赵家。
古代战争向来喜欢拉同盟,成汤将众多诸侯拉为统一战线,一起战胜了夏桀,周武王拉了“八百诸侯”为同盟,一起推翻了商纣,可见在古代同盟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赵家,明显有韩魏两个同盟,他们一起联合打败了智氏,并瓜分了他的土地,而这两个同盟,还是智家送给赵家的。智伯在公众场合“戏康子而侮段规”(《资治通鉴》),又拿了魏韩的百里封地,以至于魏韩献地不甘心,对智伯心有不满,因此魏韩也因为智伯的种种行为变成了智伯的敌人,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因此韩魏就跟赵家成了朋友,共同对付智家。
而智家,智伯的所做作为到处得罪人,处处树敌,在宴会上辱骂韩家主仆,在征战时辱骂齐国执政大臣陈成子,因此无论国内卿相还是其他诸侯,很多皆与智伯关系不太友好,因此智伯没什么同盟。
因此智家在同盟优势上,又输给了赵家。
结语
因此,智家后期的运营确实很差,选了一个不适合的领导人,又高估了智家的权力和影响力,竞争力也比赵家差很多,种种因素导致了智家最后败给了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