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3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22:16
距今抗战的硝烟早已远离我们,但我们不应忘记这场让人屈辱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我国经历了长达14年的抗战,在那个年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面对的都是*火弹药,一打起仗来,人们只能四处躲藏,可见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有多么不易。 俗话说“环境能够造就人才”,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下,我国涌现了一批批大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涌现了一批批军事天才、*英雄,他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甚至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然而他们却无怨亦无悔。为了祖国的事业,他们鞠躬尽瘁,他们有的甚至尸骨长埋荒野,有的侥幸活下来的,在*事业取得成功后却选择归隐乡野,不拿国家一分钱,不要任何特殊照顾,他们真的值得我们敬佩!正如所要介绍的这位主人公!他叫李文祥,1925年5月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气病而亡,他离开父亲和弟妹,投靠殷庄姥姥家。为了混口饭吃,他在兵荒马乱之中辗转奔突。跟其他*英雄一样,李文祥从小就拥有一颗爱国的心,他时刻都心系祖国,14岁就参军入伍,但由于年龄太小了部队不收,到16岁时才被部队收留,直到24岁时正式加入中国*党,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英勇善战,曾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由于在作战过程中表现优异,曾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还曾担任过*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显赫战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的*英雄,在和平建设时期,却选择藏起荣誉功勋,自愿扎根农村。49年如一日,安贫乐道不问索取。在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文祥老人就以军队干部身份转业去了建筑公司工作,在建筑公司默默工作了6年后,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到河南老家务农。 从那之后,他便跟老伴一起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甘于平凡。回到老家后,一贫如洗的李文祥跟妻子陈宝珍先是住在四处透风的破庙里。直到到1983年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平房。村里人都十分喜欢李文祥老人,一提到他,众人都直夸他是好人。为了践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诺言,他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带领村民挖水渠、复耕农田,为家乡的变化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回乡之后的李文祥老人,从未跟任何人提起过自己在部队时的辉煌历史,也从未向任何人炫耀过,包括他的子女们都不曾知晓。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复员转业军人。他把他获得的荣誉用一块旧布包好藏了起来,对此,李文祥老人的解释就是:一方面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另一方面主要是不想脱离群众。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农民。 就这样李文祥老人和妻子在乡下清贫的度过了几十年,直到*领导下乡走进李文祥老人的家,才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据他的女儿李金英回忆说。2011年的一天下午,*领导下乡视察,听说李文祥老人的事迹后便来探望老人。 走进老人简朴的堂屋,一贫如洗,家里墙上只放着一张老旧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军容豪迈、英姿勃发,这顿时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于是便问起照片的来历,老人这才说是他自己,并且还从抽屉里捧出一个泛黄的小旧布包。
当老人打开布包时,让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等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被老人尘封了60多年的英雄事迹,在这一天终于浮出水面。
在李文祥老人返乡的这几十年以来,家乡先后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成千上万名困难群众都得到了求助。可是,翻遍*所有困难群众救济花名册,始终都没有李文祥的名字。对此,老人这样说道:"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是啊,在李文祥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黄河的精神,黄河的品质"。这样一个在战争年代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后不求名不求利,能抵抗住金钱*的*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该得的补贴、待遇他一样都不要,反而选择回乡继续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黄河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22:17
河南老农拿出一个旧布包,被省领导一再追问,揭晓老人英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