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科举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4:35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15:17

科举制始于公元7世纪的隋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令分科取士,最初设有“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这种分科取士已经具备了科举制的雏形。到隋炀帝杨广时期,又分“孝悌有闻”和“文才秀美”等十科。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置“明经”(通晓经义者)和“进士”(可以进受爵位者)两科,并用考试策问的方式取士,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科举制,并使它更加完备。

首先是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模式进行。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来改为礼部,因此通常称为“礼部试”。其次,明经、进士两科最受重视,并将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唐代宰相许多人是进士出身,除此之外,唐代还产生了“武举”科目的考试。



扩展资料

科举的流程

以明清两代为例,在正式参加乡试以前,还要先参加“童子试”以便取得应试资格。童子试也分*:县试、府试和院试。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半在每年的二月,参加考试的童生在报名时必须填写姓名、籍贯和三代履历,由同考的五名童生和一名童子试已经及格的“廪生”(领取*补贴的考生)共同担保,保证你所填内容真实可靠,并且不是“娼优皂隶”(被歧视的下等人)子孙。

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朝廷派遣的“学政”(负责一省的教育*)主持。院试及格,就可以参加每三年一度的乡试。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考试及格,应试者就算正式进入了统治阶级,可以被人称为“老爷”。

乡试合格者既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继续参加在第二年举行的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会试取中后,就要接着参加在皇宫里举行的殿试。考中者就是进士,前十名决定后,皇帝首先接见,叫做“小传胪”,然后再于太和殿接见全体进士,叫做“大传胪”,同时宣布名次。

随后,所有进士去出席由礼部举办的“琼林宴”,到孔庙参拜孔子,而后由礼部将进士的名字刻碑立在国子监,称为“进士题名碑”。

殿试之后,除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外,其余进士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朝廷综合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成绩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科举史话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科举的流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15:18

①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②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③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 
④元代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开创了以四书试士的先例。 
⑤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