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0:07
说起古代战争,可能很多人,对于昔日那英姿飒爽的盔甲,感到羡慕不已,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上,都发展出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一点,为何古代头盔上都会有*尖呢?
我们可以参考15世纪后期,明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头盔,就能发现,两者上方,均有高高隆起的尖刺,他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古人的智慧让人折服。
第一种说法认为,头上的*尖,自然也是武器的一种,在紧急时刻,可以用它来对敌人造成杀伤,在《斯巴达三百勇士》电影里,就有斯巴达士兵用头上的*尖来刺杀波斯弓箭手的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的明荷海战中,一名叫做赫伯特(Albrecht Herport )的画家兼佣兵在《瓜哇、锡兰旅行记》中回忆了当时猛烈的战况:“中国人浑身用铁甲披挂,头戴钢盔,以保护头部和脖子,只露出眼睛,钢盔上有一个钢铁尖头,用来冲刺敌人。”
赫伯特的描述,实际上指的正是当时郑芝龙和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他们的甲胄,能够有效防护刀剑乃至火器的杀伤。
至于第二种情况,按照力学的理由,应该能够分担部分的压力或者是卸掉武器带来的杀伤力,有利于士兵的生存,只不过这种原因,在史书上没有找到记载。
至于第三种,就是为了识别了,过去两军交战,盔甲并没有大伙想象的那么大差异,毕竟都是同等材料做成的,因此如何识别自己人成为了很关键的因素,对此日本古代士兵采取的做法是让士兵背上绑着旗帜,当做标识,很显然这种方式比较费力,跑起来还增加了阻力。
而明朝的做法则是在头盔上插上旗帜,或者是鲜艳色彩的红缨。也有学者认为,在头盔上插上红缨的好处在于,将军很远就能判断士兵的状态,红缨摇动的幅度大,说明士兵正在奋力厮杀。
第四种,头盔上的*尖,也可以用来作为餐具的指甲,古代士兵行军打仗,显然不可能背口大锅,在行军的时候,将头盔往地上一插,还能烧水生火作战了。
至于第五种,自然就是为了美观了,在近代历史上,德国人的头盔可以说是引领了欧美时尚潮流,尽管后来的战争以热武器为主,但是在1916年以前,德军一直装配备了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1842年设计的“Pickelhaube头盔”,这种头盔盔尖可以拆卸,而且十分美观,因此不但流行于德国内部,更是受到了其他国家的争相效仿。
但是这种头盔拆卸不方便,而且华而不实,没有防弹作用,最终德国在1916年取消了装饰的钢制头盔,采用了更加实用的“Stahlhelm”,这也是后来二战期间著名纳粹M35钢盔的原型。然而德国尖顶头盔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比如美国部队最早也采纳了这种尖顶头盔,再比如智利卫队的礼服,依然是尖顶的模样。
不得不说,这些头盔看上去十分漂亮,加上实用价值,的确让人们佩服古代人的想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0:07
说起古代战争,可能很多人,对于昔日那英姿飒爽的盔甲,感到羡慕不已,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上,都发展出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一点,为何古代头盔上都会有*尖呢?
我们可以参考15世纪后期,明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头盔,就能发现,两者上方,均有高高隆起的尖刺,他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古人的智慧让人折服。
第一种说法认为,头上的*尖,自然也是武器的一种,在紧急时刻,可以用它来对敌人造成杀伤,在《斯巴达三百勇士》电影里,就有斯巴达士兵用头上的*尖来刺杀波斯弓箭手的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的明荷海战中,一名叫做赫伯特(Albrecht Herport )的画家兼佣兵在《瓜哇、锡兰旅行记》中回忆了当时猛烈的战况:“中国人浑身用铁甲披挂,头戴钢盔,以保护头部和脖子,只露出眼睛,钢盔上有一个钢铁尖头,用来冲刺敌人。”
赫伯特的描述,实际上指的正是当时郑芝龙和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他们的甲胄,能够有效防护刀剑乃至火器的杀伤。
至于第二种情况,按照力学的理由,应该能够分担部分的压力或者是卸掉武器带来的杀伤力,有利于士兵的生存,只不过这种原因,在史书上没有找到记载。
至于第三种,就是为了识别了,过去两军交战,盔甲并没有大伙想象的那么大差异,毕竟都是同等材料做成的,因此如何识别自己人成为了很关键的因素,对此日本古代士兵采取的做法是让士兵背上绑着旗帜,当做标识,很显然这种方式比较费力,跑起来还增加了阻力。
而明朝的做法则是在头盔上插上旗帜,或者是鲜艳色彩的红缨。也有学者认为,在头盔上插上红缨的好处在于,将军很远就能判断士兵的状态,红缨摇动的幅度大,说明士兵正在奋力厮杀。
第四种,头盔上的*尖,也可以用来作为餐具的指甲,古代士兵行军打仗,显然不可能背口大锅,在行军的时候,将头盔往地上一插,还能烧水生火作战了。
至于第五种,自然就是为了美观了,在近代历史上,德国人的头盔可以说是引领了欧美时尚潮流,尽管后来的战争以热武器为主,但是在1916年以前,德军一直装配备了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1842年设计的“Pickelhaube头盔”,这种头盔盔尖可以拆卸,而且十分美观,因此不但流行于德国内部,更是受到了其他国家的争相效仿。
但是这种头盔拆卸不方便,而且华而不实,没有防弹作用,最终德国在1916年取消了装饰的钢制头盔,采用了更加实用的“Stahlhelm”,这也是后来二战期间著名纳粹M35钢盔的原型。然而德国尖顶头盔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比如美国部队最早也采纳了这种尖顶头盔,再比如智利卫队的礼服,依然是尖顶的模样。
不得不说,这些头盔看上去十分漂亮,加上实用价值,的确让人们佩服古代人的想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0:07
说起古代战争,可能很多人,对于昔日那英姿飒爽的盔甲,感到羡慕不已,东西方各国,在漫长的战争历史上,都发展出了有着民族特色的服装,或许很多人可能会注意到一点,为何古代头盔上都会有*尖呢?
我们可以参考15世纪后期,明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头盔,就能发现,两者上方,均有高高隆起的尖刺,他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古人的智慧让人折服。
第一种说法认为,头上的*尖,自然也是武器的一种,在紧急时刻,可以用它来对敌人造成杀伤,在《斯巴达三百勇士》电影里,就有斯巴达士兵用头上的*尖来刺杀波斯弓箭手的片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末的明荷海战中,一名叫做赫伯特(Albrecht Herport )的画家兼佣兵在《瓜哇、锡兰旅行记》中回忆了当时猛烈的战况:“中国人浑身用铁甲披挂,头戴钢盔,以保护头部和脖子,只露出眼睛,钢盔上有一个钢铁尖头,用来冲刺敌人。”
赫伯特的描述,实际上指的正是当时郑芝龙和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他们的甲胄,能够有效防护刀剑乃至火器的杀伤。
至于第二种情况,按照力学的理由,应该能够分担部分的压力或者是卸掉武器带来的杀伤力,有利于士兵的生存,只不过这种原因,在史书上没有找到记载。
至于第三种,就是为了识别了,过去两军交战,盔甲并没有大伙想象的那么大差异,毕竟都是同等材料做成的,因此如何识别自己人成为了很关键的因素,对此日本古代士兵采取的做法是让士兵背上绑着旗帜,当做标识,很显然这种方式比较费力,跑起来还增加了阻力。
而明朝的做法则是在头盔上插上旗帜,或者是鲜艳色彩的红缨。也有学者认为,在头盔上插上红缨的好处在于,将军很远就能判断士兵的状态,红缨摇动的幅度大,说明士兵正在奋力厮杀。
第四种,头盔上的*尖,也可以用来作为餐具的指甲,古代士兵行军打仗,显然不可能背口大锅,在行军的时候,将头盔往地上一插,还能烧水生火作战了。
至于第五种,自然就是为了美观了,在近代历史上,德国人的头盔可以说是引领了欧美时尚潮流,尽管后来的战争以热武器为主,但是在1916年以前,德军一直装配备了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在1842年设计的“Pickelhaube头盔”,这种头盔盔尖可以拆卸,而且十分美观,因此不但流行于德国内部,更是受到了其他国家的争相效仿。
但是这种头盔拆卸不方便,而且华而不实,没有防弹作用,最终德国在1916年取消了装饰的钢制头盔,采用了更加实用的“Stahlhelm”,这也是后来二战期间著名纳粹M35钢盔的原型。然而德国尖顶头盔的影响依然是深远的,比如美国部队最早也采纳了这种尖顶头盔,再比如智利卫队的礼服,依然是尖顶的模样。
不得不说,这些头盔看上去十分漂亮,加上实用价值,的确让人们佩服古代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