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一研究性学习 社会科学类 论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40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9:00

  提供2篇,自己去修改一下还是可以用的,现在学校都玩这个,我们也都是抄写...哎
  其实你不满意的话可以去google搜索,就搜索"研究性学习 案例" 应该可以得到很多...还有,顺便说一下,你的问题好像没人回答吖~~~分的话就给我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吖~~~~再说,你撤销提问的话这个分数百度也不会返还给你了~~~呵呵~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研究性学习案例

  课题名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学校:
  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
  课时:约12课时

  选题论证: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出现了全球性的淡水资源危机。

  2、 学生对家庭、社会的用水情况知之甚少,对于淡水资源的短缺没有危机感。

  3、 本校紧靠京城水系的一支—长河,这条昔日唯一的皇家御用河道,历史名胜、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底蕴有待挖掘。

  4、在前一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锻炼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对象:
  活动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搜集资料

  活动过程: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于2001年12月开始启动,预期2002年5月完成。

  第一阶段:分组并选定课题

  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中“水资源的利用”一节教材的学习,全班同学深切地感到水资源对生活、生产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对目前淡水资源的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产生迫切的责任感。于2001年12月开始,对我们身边的水问题、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合组成七个小组。各自选择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理工大附中周边的水环境、居民用水情况调查、理工大附中用水情况调查、长河的历史、长河的整修与保护、长河的利用与发展等。

  第二阶段:小组活动、综合调查

  通过小组酝酿、讨论,1月份,各小组分别向老师交小组计划。通过老师修改完善后,各组在假期开始调查研究活动。例如:魏欣等同学设计调查问卷,到居民家中进行用水状况的调查(见图一);王婷等同学查找到京城水系图,并沿长河段沿途考察、拍照;别叶丹等同学上网、图书馆查找北京的建城市、长河的历史资料;冀萌等同学对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梁雷等同学对长河的水质、岸边植被保护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庞于贲等同学则侧重了解长河的利用与发展等方面。

  图一

  第三阶段:通过反思、选择热点、深入研究

  二月,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后,同学们的兴奋点更多地集中在我们身边的这条河流—长河。我们天天路过、天天看见的这条河,它曾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拥有古老的历史,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唯一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御用河道,为京城的辉煌产生过重要作用。随着“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的开工,长河又披上美丽的外衣,这些吸引着我们思考:长河的兴衰,其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是什麽?以史为鉴,现代的长河,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阶段:走出校门、实践座谈

  图二
  对长河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各小组的活动主要有:肖晶晶、张丽等同学于2月28日到滨角园码头了解情况、索要资料;杨欧等同学到玉渊潭公园管理处调查;通过老师与河湖管理处的杜玲英高级工程师联系;3月22日乘坐游船在长河段实地调查。在船上,全体师生聆听长河悠久的历史介绍,看到了两岸遗留的古迹,感受到了“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但是,也观察到了许多水面的漂浮物、钓鱼者、游泳者等问题。随后,请杜玲英高级工程师到学校与同学们座谈(见图二)。座谈会上,同学们就关心的京城水系整治情况、长河水质的保护、岸边植被的种类及养护、长河今后的利用方向等问题与专家进行热烈的讨论。

  第五阶段:以论文形式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学生在调查、研究之后,针对不同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最终写出研究性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修改,对长河的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论证。梁雷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追踪调查的方法,观察河边植被变化、不同时期的水面、水质情况,探讨漂浮物的来源,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所写论文具有一定深度。(见图三)栗晓萌等同学在调查研究后,对长河今后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出很多新颖的建议,并准备上交有关部门

  2002.2 冰面上 2002.3.22水面票浮物 2002.2 冰面上

  图三

  第六阶段:学习交流汇报

  4月份,以区级研究课的形式进行交流。课堂中由学生主持,以“欣赏长河美景,体味长河文化,发展长河事业”为题目,主要对“长河的兴衰对今天的意义”、“长河水的保护”、“岸边植被的养护”、“长河今后的利用方向”四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解长河、保护长河,其最终目的是最大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七阶段:评价及反馈

  5月份,老师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对本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反馈。

  小结:

  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主体精神与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9:00

  提供2篇,自己去修改一下还是可以用的,现在学校都玩这个,我们也都是抄写...哎
  其实你不满意的话可以去google搜索,就搜索"研究性学习 案例" 应该可以得到很多...还有,顺便说一下,你的问题好像没人回答吖~~~分的话就给我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吖~~~~再说,你撤销提问的话这个分数百度也不会返还给你了~~~呵呵~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弃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择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现在都成为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现在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己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12% 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择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选择“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己为主要目的。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助应该是更多学生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间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应该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一定关系。56%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择任何没有课的时间,12%会选择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提供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提供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应该提供就业体验,至于选择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知道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现在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 “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通过 “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达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择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结合所学为*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既提高能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研究性学习案例

  课题名称: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学校:
  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
  课时:约12课时

  选题论证: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出现了全球性的淡水资源危机。

  2、 学生对家庭、社会的用水情况知之甚少,对于淡水资源的短缺没有危机感。

  3、 本校紧靠京城水系的一支—长河,这条昔日唯一的皇家御用河道,历史名胜、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底蕴有待挖掘。

  4、在前一段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查找、搜集资料的能力,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锻炼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对象:
  活动方式: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搜集资料

  活动过程:

  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于2001年12月开始启动,预期2002年5月完成。

  第一阶段:分组并选定课题

  通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册中“水资源的利用”一节教材的学习,全班同学深切地感到水资源对生活、生产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对目前淡水资源的危机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产生迫切的责任感。于2001年12月开始,对我们身边的水问题、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合组成七个小组。各自选择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理工大附中周边的水环境、居民用水情况调查、理工大附中用水情况调查、长河的历史、长河的整修与保护、长河的利用与发展等。

  第二阶段:小组活动、综合调查

  通过小组酝酿、讨论,1月份,各小组分别向老师交小组计划。通过老师修改完善后,各组在假期开始调查研究活动。例如:魏欣等同学设计调查问卷,到居民家中进行用水状况的调查(见图一);王婷等同学查找到京城水系图,并沿长河段沿途考察、拍照;别叶丹等同学上网、图书馆查找北京的建城市、长河的历史资料;冀萌等同学对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梁雷等同学对长河的水质、岸边植被保护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庞于贲等同学则侧重了解长河的利用与发展等方面。

  图一

  第三阶段:通过反思、选择热点、深入研究

  二月,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后,同学们的兴奋点更多地集中在我们身边的这条河流—长河。我们天天路过、天天看见的这条河,它曾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拥有古老的历史,是北京城内现存的唯一一条由明、清两代皇朝钦定的御用河道,为京城的辉煌产生过重要作用。随着“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的开工,长河又披上美丽的外衣,这些吸引着我们思考:长河的兴衰,其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是什麽?以史为鉴,现代的长河,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四阶段:走出校门、实践座谈

  图二
  对长河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各小组的活动主要有:肖晶晶、张丽等同学于2月28日到滨角园码头了解情况、索要资料;杨欧等同学到玉渊潭公园管理处调查;通过老师与河湖管理处的杜玲英高级工程师联系;3月22日乘坐游船在长河段实地调查。在船上,全体师生聆听长河悠久的历史介绍,看到了两岸遗留的古迹,感受到了“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但是,也观察到了许多水面的漂浮物、钓鱼者、游泳者等问题。随后,请杜玲英高级工程师到学校与同学们座谈(见图二)。座谈会上,同学们就关心的京城水系整治情况、长河水质的保护、岸边植被的种类及养护、长河今后的利用方向等问题与专家进行热烈的讨论。

  第五阶段:以论文形式总结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学生在调查、研究之后,针对不同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最终写出研究性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修改,对长河的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论证。梁雷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追踪调查的方法,观察河边植被变化、不同时期的水面、水质情况,探讨漂浮物的来源,感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所写论文具有一定深度。(见图三)栗晓萌等同学在调查研究后,对长河今后的开发利用方面提出很多新颖的建议,并准备上交有关部门

  2002.2 冰面上 2002.3.22水面票浮物 2002.2 冰面上

  图三

  第六阶段:学习交流汇报

  4月份,以区级研究课的形式进行交流。课堂中由学生主持,以“欣赏长河美景,体味长河文化,发展长河事业”为题目,主要对“长河的兴衰对今天的意义”、“长河水的保护”、“岸边植被的养护”、“长河今后的利用方向”四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解长河、保护长河,其最终目的是最大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七阶段:评价及反馈

  5月份,老师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对本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反馈。

  小结:

  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主体精神与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