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8: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9 22:00
不同世界观的区别
唯物论产生的时候,薛定谔的猫还没有出现。更早的时候,当人面对赖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他们是怎么看的呢?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碰巧被我看见了。事物运动着、变化着、存在着,人认识到了一切的存在,人不知道一切为什么会存在?并且为什么会这样存在?人作为认识者,本能地认为:事物存在于事实之前,事物的存在与我们无关。我们认识了事物,与事物发生认识关系和利用关系,这就是人们的唯物论。唯物论是人最早产生的世界观,是人的初级认识。当薛定谔设置并怀疑盒子里的猫生或者死的时候,唯物论在一旁早已得出了肯定的结论:猫或生或死是个客观事实,与观测者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任务是怎么处理一只活猫或死猫,而不是耗费精力在观测的过程中。人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人们的智慧和能力都用于处理发生的客观事实。人们一直强调: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看没看到与那只猫的死活毫无关系,唯物主义的论断毫不含糊。而薛定谔的实验却表明说:在未观测之前,盒子里的猫的死活机率各占百分之五十,也就是猫死活不明,必须等到盒子打开,观测的到达才能确定猫是死是活。注意是确定,不是知道。这显然给唯物论出了难题,唯物主义怎么看待这只猫?
唯物主义的逻辑是转不过这个弯来的。唯物主义早就一揽子把盒子中的猫交给了客观,而客观有待于人去认识,人认识到什么事实都是客观的,人没有认识到的也是客观的,客观是不可知的,我们只是尽力去知,知道多少算多少。人一直这样对待世界,世界就是一个客观对象,而人只是栖居者,我们偶然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但薛定谔的猫把这个客观的世界弄得不确定了,这世界在与不在?怎么存在?与观测者有决定性的关联。如果盒子永不打开,观测者永不出现,这世界还存在吗?而且是一个什么状态的存在呢?缺乏观测者的世界存在吗?你能证明它们存在或不存在吗?
很有意思的是唯心论怎样看待盒子里这只猫呢?唯心论认为:打开盒子,猫被我看见了,我就知道它的死活,在未打开盒子之前,猫是不存在的。注意:它们是说知道,而不是确定(认识并不参与事实的构成)。唯心论不但认为盒子中的猫死活未知,它们认为猫根本就不存在,打开了盒子,死猫或活猫就被我知道而存在了。所以,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猫在"被感知之前""与汝同归于寂"是什么状态?不就是不存在吗?这就是说:存在在观测之前是不存在的。
而感知论是这样看待猫的,感知论认为:存在就是在感知。存在发生在感知运动中,盒子里的猫在打开盒子的一刻与观测者发生了感知运动关系,观测者依据感知规则给予对象以属性,猫是什么猫?是死是活?是观测者与对象感知运动的结果,是双方共同决定的,不是猫(客观)也不是观测者(主观)单方面决定的。也就是说:世界是人感知的事实,不是客观的事实,也不是主观的事实。唯物论和唯心论都错了,薛定谔的猫证明了感知论。
比较三种理论,三种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了:唯物论认为,存在是客观的而固有的存在,人只是认识者与利用者;唯心论认为,存在因人的认识而存在,在人的认识以外无存在;感知论认为,存在在人的感知运动中存在,感知以外不存在。注意,三者有三个限度:唯物以客观(无限、不可知)为存在的限度;唯心以认识(意识、心)为存在的限度;感知以感知范围为存在的限度。所以,唯物者存在于无限中,无家可归;唯心者存在于心中,心就是家;感知者存在于感知中,感知就是家园。三种理论对猫的存在有三种观念:唯物主义认为猫自己决定存在;唯心主义认为猫由我决定存在;感知主义认为我们与猫共同决定存在。三种观念导致三种世界观,三种世界观导致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种观念的存在状态大相径庭。
另外,薛定谔的理论把注意力全集中在盒子里猫的身上,我们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谁是观测者?把观测者设定为一个不变的常数是错误的,这跟唯物主义把猫设定为常数是一个性质的错误。我们都没有对观测者进行确定,设定观测者是人,或者唯心论认为的心,是一种状态,如果观测者变了,是一只蝙蝠或一只海豚,那观测结果不受影响吗?也就是说,观测者因素是一个前提,如果前提不确定,结果就不能确定,这就是感知论的存在原理。
世界的存在是缘于人的感知运动,一切事实都是我们感知创造的结果,这个存在只对人有效,但我们不能否认有蝙蝠和海豚感知的世界,用超声波和我们用感觉器官感知的世界能相同吗?所以,世界不是客观即与人无关的存在,也不仅是主观的以人心为界的存在,世界是所有感知体的感知结果,世界是所有感知体的世界。如此,当太阳再从东方升起,我们就知道作为顶级感知体——人,该怎样对待世界和对待自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9 23:18
哲学中的世界观不同的意识形态其实真正体现于它的派系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具体而言, 在每个部哲学发展史上,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根本不存在什么超乎二者之上的“中间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垒,就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在: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个敌对的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是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般地说,它是先进阶级的世界观,反映着适合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先进阶级的利益。唯物主义哲学往往是社会上的先进势力、进步阶级用来反对反动势力和宗教迷信,维护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思想武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第二,意识是具有高度发展和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些论证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赖精神而存在,所以是第一性的;意识来源于物质,它必须依赖物质而存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因此精神是第二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首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特征是: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机械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第三种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十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迄今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性的哲学形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30 00:52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是你自己的生活态度,世界观你对自己之外的社会和生活感受和认识,人生观是内在,世界观是外在,生死观包含在人生观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发展观念的不断变化和深化,源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实践。(2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的实践不断产生了新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发展理念。(2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发展理念的不断变化和深化,既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从而促进我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30 02:44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而且,人们处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时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所谓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所谓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30 04:52
不同的世界观肯定有不同的表现,因为你的行动。和你的思想是相联系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主动热情的在社会中。积极帮助人们。积极协助。老人。积极扶助困难。的人。这些人的世界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