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15
“二十四节气”古代主要是用来指导农事,现在天气预报等科学预测已经很发达,李汀直言“二十四节气”对现在的科学来说已经过时了,也不再有指导农事的价值,但它依旧有现实意义。
“现在天气预报是通过精确的观测工具做出的,但‘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完全是凭肉眼观察的经验积累和统计,建立起这样一套大差不差的体系,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李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二十四节气”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精确天气的需要,但一方面通过“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自然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物候概念已经成为一种常识,通过这套体系大众可以学到一些物候学方面的知识。”
对于现代天文学,“二十四节气”还有意义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刘博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二分二至对现代天文学依然有用。“尤其是春分,作为黄道和赤道的升交点,是天文观测中经常用到的重要的时间点:描述天体位置的赤道坐标系的经度(赤经)的起算点就是天球上的春分点;一年中某个具体日期,特定赤经的天体适合观测的时间,可以通过当天跟春分点的日期差值快速口算出来。”
现代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不同含义来快速记忆和理解“二十四节气”。按照季节划分的节气有四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分别代表四个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按照气温划分的节气有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则是按降水现象来划分,表面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是用来表示水汽凝结的情况。按照作物成熟划分的是2个:小满和芒种。“惊蛰、清明”则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天上初雷加上地下蛰虫复苏,预示春天的来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15
有啊!虽然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懂得24节气,但是,一些中老年人还是懂得什么节气,该干什么?因为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人,更是按着节气,办事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16
肯定有意义呀,我们都是要生活在这个24节里面的人,所以说肯定有意义,没有这是24个节日的话怎么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16
有。网上很多人都用。例如中秋吃月饼。立秋了天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17
这个对于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和古老传统农业才有意义。
对于北方和南方,实际的气候和农业的种植与所说的时节就不一定对得上了。
更不要说从来就不用这个的美国人,其现代农业的发达程度,不了解情况的人都难以想象。
人家只用5%的国人种植,就养活了全美国人外,还外销大量的农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