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7:57
我心中的孔孟。孔子对以周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非常推崇,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以下所引《论语》仅注篇名)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而歧视少数民族,而是有着较为健康、平等的民族观。学者大多认为,孔子的民族观有如下两个特征。少数民族和华夏族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习俗、文化上的,是后天造成的。管仲最主要的贡献是在“中国不绝若线”的情况下,拯救了华夏文明。孔子对此评价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宪问》)孔子指出,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衣着打扮方面:少数民族披发,汉族束发;少数民族左衽,汉族右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不同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并没有本质区别,是后天的习惯让人们有了不同的样子,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区别也是如此。孔子的文化本位是华夏文化,尤其是以礼乐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周文化,所以虽然孔子的祖先是商代人,但他还是坚持“吾从周”。相比之下,孟子的民族观更加系统,影响也更大,我们将孟子的民族观总结如下。和孔子一样,孟子也认为少数民族和华夏族有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族群的文化都和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因此不能把一个族群的文化盲目照搬到另一个族群。孟子在和白圭讨论税收时曾经提过貉族的情_,认为他们的社会组织没有华夏地区复杂:“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孟子·告子下》)没有可以定居生活的城池,没有大型宫殿等土木建筑,没有祭祀祖先的宗庙,也没有华夏族那么繁琐的祭祀祖先的礼节;不像华夏族的国家那样定期往来,互送礼物,举行宴会;统治阶层人数少,机构简单,不像华夏族那样有复杂的官僚系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生计方式与华夏族不同:“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孟子·告子下》)貉族所在的北方地区降水量稀少,天气寒冷,不适合发展农业,只能从事畜牧业,唯一的农作物是黍。在这种经济水平之上,只能发展相对平等、简略的社会组织,也只能收取二十分之一的少量赋税。孟子认为,不同族群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适应的,因此统治者不能把华夏族的情况盲目照搬到貉族,那样会加重貉族的负担;也不能把貉族的情况盲目照搬到华夏族,那样会让华夏族的礼乐文明无以为继,进而造成“去人伦,无君子”的严峻局面。来源:人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