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1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0:30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辛亥*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同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0:30
这话是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时说的,当时周恩来才12岁。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0:31
周恩来。他那时才12岁。这是他在沈阳租借地亲眼看到中国人受欺负,说的真心话。
推荐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点击:老百晓首页-备站-第七册-正文)
我不信你会说这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0:31
周恩来。
(在少年时代,回答为何读书时,一语惊人,已见鸿鹄之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0:32
周恩来,恩来,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