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9:11
汉代分别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嫔妃制度不一样。
一、西汉
西汉在汉元帝时因后宫人数已达三千人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后妃制度,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二、东汉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扩展资料: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
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
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妃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9:12
1.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 俓娥、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①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②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③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④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⑤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⑥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⑦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⑧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⑨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⑩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⑪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⑫五官,视三百石。
⑬顺常,视二百石。
⑭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2.东汉光汉武帝去繁从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扩展资料:
汉代官制
三公九卿的*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
1.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
2.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沿用秦时官名)。
3.卫尉,负责皇宫守卫。
4.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始置于春秋。秦、汉沿袭)。
5.少府,负责皇帝财政。
6.廷尉,负责司法。
7.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
8.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沿用秦时官名)。
9.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官制
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9:12
【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曹魏的皇帝对嫔妃名号甚感兴趣。也许是出於喜好文学的缘故,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把嫔妃名号作番调整。至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扩展资料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
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皇帝的皇后是唯一明媒正娶的,皇后以下有14个级别的内宫分类。
三国鼎立,曹操称王以后,改后宫等级,分为5等,依次是:王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和美人。
曹丕称帝以后,在以上5等的基础上,又增加5等,顺次为:贵嫔,淑媛,修容,顺成和良人。
曹睿继位后,废顺成级别,顺次增加3等,分别是:淑妃,昭华和修仪。
在这些级别中,贵嫔,夫人地位次于皇后,没有爵位和官位。
淑妃的官位相当于相国,爵位相当于诸侯王;淑媛的官位相当于御史大夫,爵位相当于一个县级别的公;
昭仪相当于在一个县级别的侯;昭华的爵位相当于一个乡侯;修容的爵位相当于一个亭侯;修仪的爵位相当于关内侯;
婕妤相当于年入2000石的高级别*;容华相当于年入2000石的普通级别*;美人相当于年入2000石的低级别*;而良人相当于年入1000石的普通级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妃嫔等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9:13
【西汉】,经汉初、武帝、元帝的订立和增修,嫔御名号有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这一等还有: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东汉】仅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曹魏的皇帝对嫔妃名号甚感兴趣。也许是出於喜好文学的缘故,每个皇帝在位时都要把嫔妃名号作番调整。至魏末定为十二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1 19:14
嫔御制度汉代时确立,汉代后宫制历汉初四帝,以后汉武帝、汉元帝的订立、增益。嫔御名号分为十四等: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无涓这一等还包括共和、娱灵、保材、良使、夜者。
西汉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后,其余嫔御名号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武帝时又加婕妤、 娥、容华、充依。
元帝时加昭仪,又有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等。
东汉的后宫人数没有什么减少,但鉴于西汉外戚权重,改革后宫,嫔御名号只设四等。东汉光武帝并省前制,皇后之外,只立贵人、美人、彩女。后又加宫人、凡嫔妃四等。(后宫只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依旧,但奉禄不过是数十斛粟。又设美人、宫人、采女三等,但却没有爵秩,只是赏赐充给而已。)
曹魏时出于文学的浪漫和对雅号的喜好,嫔妃分成12等: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国,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增五等: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除顺成。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
嫔妃等级:
西汉(十四级):
昭仪、婕妤、经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
东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