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历史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19 23: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9 01:29

中国杆秤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据传可追溯至鲁班时期,他以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为灵感,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增添了“福禄寿”三星,使秤制增至16两,随后的度量衡改革则将其统一为10两一斤。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各地秤制各有差异。

汉中杆秤工艺的独特历史则起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作为工商重镇,制秤业曾繁荣一时。随着战事的爆发,武汉制秤技师纷纷西迁至陕西汉中。其中,“福泰”记名匠张兆金和其徒弟刘德福在汉中扎根,他们不仅传承了精湛技艺,还不断创新,发明了10公斤案秤和250公斤磅秤。张兆金去世后,刘德福成为汉中制秤业的资深匠师,其店铺成为业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中杆秤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历史紧密相连。抗日战争后,大量难民涌入,使得杆秤需求激增,形成第一波繁荣。然而,战后经济波动和调整,如40年代的萧条和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使杆秤业经历起伏。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杆秤生产受挫,但在张兆金等老技术骨干的努力下,60年代和70年代又迎来两次繁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杆秤需求随着小商贩增多而复苏,形成第三个繁荣期。

然而,进入90年代,电子秤的普及和厂领导的决策失误导致汉中衡器厂衰落。21世纪初,仅剩张德福一家坚守杆秤制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生存危机。这个古老工艺的未来,似乎在电子时代的冲击下显得尤为脆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