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6 08:4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6 16:22

》摘要:一个角色都是有偏颇的。权威的意思是父母说了算。讲权威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孩子一有错就责骂或惩罚。若父母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 就可能使父母和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
相关:◇ 父母要在爱与管教中平衡 >>详细◇ 半权威式家教 >>详细◇ 夫妻育儿搭配 严厉VS放任 >>详细◇ 树立你作为母亲的权威形象 >>详细 世界上最难承担的角色恐怕莫过于为人父母了。天下可能没有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今后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但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好孩子呢?按照中国传统教育中父母绝对权威的模式吧,孩子好像越管越反,特别到了青春期,‘“叛逆”常常是萦绕在父母心中的一个痛。按照当今教育中流行的父母是朋友的模式吧,孩子好像有点没大没小的,当父母以朋友的身份警诫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时,还真有点压不住。 父母如何摆正自己的角色呢?父母到底是权威还是朋友?希望下面来自父母的经验分享和专家的分析,能够给为人父母的您一些帮助。 父母如是说—— 权威与朋友,两个角色要平衡 邓霞,高级软件工程师 **只强调权威,这常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的根源。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这些更多朋友的角色。 我认为父母既是权威又是朋友。两个角色应该是平衡的。过度强调哪一个角色都是有偏颇的。 权威的意思是父母说了算。讲权威的父母往往对小孩管教很严。孩子一有错就责骂或惩罚。若父母只强调权威,而忽视孩子心理上被爱和被认可的需要, 就可能使父母和孩子处在对立面上,从而阻碍父母和孩子关系的健康发展。孩子常常表现出惧怕父母。表面上听从父母,但心里却积下不满,沮丧甚至愤怒。 这常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的根源。 朋友是志同道合并能够分享喜怒哀乐的人,是困难时候的帮助。朋友之间是平等的。人人都需要朋友。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朋友相伴。那么,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可以成为朋友呢。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中国的父母已经开始尝试成为孩子的朋友。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只做朋友而没有权威,就会有以下可能:父母溺爱,被孩子指挥, 孩子任性,错误的行为没有正确的管教,等等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爱,理解,扶持和鼓励。这些都好像是朋友的角色。同时,孩子也在形成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孩子行为上的反应尤其是孩子认识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正确的管教可以让孩子学习行在正道中。父母权威的行使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保护孩子远离潜在的危险。 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照片)张卫国 大学老师 **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发挥正确的权威作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注意方法的调整。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是朋友也是权威,即所谓良师益友,对孩子来说,父母作为朋友和权威的角色缺一不可。 孩子是一个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父母必须重视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性、独特性,努力认识并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性、独特性,与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同时孩子又是社会中的人,是人类的一份子,社会其他成员成长发展的基本过程他都要经历,社会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他都要遵守。父母比孩子长一辈,已经历过人生的某些阶段,对人生有着较丰富的理性、感性认识,父母往往也是最关心、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指导与管教是社会其他成员的教育不可代替的,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作孩子的朋友,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给孩子提供最准确、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发挥应有的权威效应;反过来,只有能给孩子以有益指导的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益友。 当然,父母作为朋友、权威两种角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及不同方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很多事情和道理缺乏起码认识时,父母应较多地发挥权威的作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比如交通规则、用电规则、与人打交道等)。在孩子长大,初入社会时,面对较复杂、不易把握的陌生事物、重大事情(如恋爱、结婚、择业等)时,父母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监督,甚至管教的职责,不能看着孩子往坑里走。在这样的时候,正确的权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当然,在方法上应更多的使用朋友式的引导与规劝,但权威仍是不可少的。当孩子已经长大*,对很多事情的认识与处理已比较成熟,甚至超过父母时,父母针对孩子的一些重大选择时, 就应较多地放手、观察,甚至欣赏。 专家如是说—— (倪旭东 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从事教育培训工作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此消彼长”教育模式 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其中知识权威比道德权威下降得更快,而朋友关系则不断上升。 到底父母应该是权威还是朋友?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对孩子的年龄进行区分,一个3岁孩子和15岁孩子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同的。其次也要对权威本身进行区分,权威分为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知识权威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比如一个主任医生对一般人而言就是在医学知识上的权威,道德权威基于是非判断标准,比如当幼儿园老师告诉孩子不要随地吐痰时,她就在承担道德权威的角色。 我们提出了一个“此消彼长”教育模式。 简单来说,道德权威和知识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其中知识权威比道德权威下降得更快,而朋友关系则不断上升。 5岁以前的教育模式 在孩子5岁之前,由于孩子的知识非常有限,是非判断标准也正在形成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尚不具备分辨能力的阶段,孩子的想法、意见会深受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影响,最主要来自父母。 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应该履行高度的道德权威,对孩子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不断地强化他的是非观念。当一个孩子在5岁之前就根深蒂固地建立起诚实、友爱、慷慨等品格时,将对他一生受益无穷。 同时父母在这一阶段也应履行较高的知识权威的角色,因为此时父母显然在任何一方面都比孩子懂得多,而且也正是孩子探索世界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当孩子问我们问题时,我们应当耐心准确地回答,不要嫌麻烦而敷衍了事,要抓住机会向孩子传授知识。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在他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来教导他,比如当他们经过水果店时,父亲就问儿子有哪些水果,路过田野时,父亲就向儿子介绍看到的花草树木。 但是知识权威的程度应低于道德权威,因为孩子虽小,依旧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大人。当我女儿15个月的时候,我和妻子带她去公园玩,结果一路上她发现的新事物其实已经超过了我们。她进公园不久很快就发现草丛中有一只孔雀,由于这只孔雀是灰色的,又躲在草丛中,因此我们根本没注意,但不时地东张西望的女儿却发现了。而后到了湖边的亭子,她很快又发现微风吹拂下的水波纹映在亭子的内顶上,一晃一晃非常好看,而这的确是我之前所没有注意到过的。所以那天我狠狠地表扬了女儿一番,她显然是高兴极了,一路上更加留心观察。因此在5岁之前,虽然知识权威处在较高的程度,但应在不断下降之中,并且下降速度要快于道德权威。 5岁—12岁的教育模式 到了5岁之后,随着孩子学习能力的加强,知识权威的下降速度应更加显著,此时父母应从单纯知识传授的角色过渡到与孩子一起探索知识的同伴角色,甘心淡化知识权威的地位,由此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探索精神。 而道德权威也应加速下降,因为此时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父母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判断对错的能力。但是在关键时刻,孩子分不清对错或者是故意犯错时,父母仍应毫不犹豫地履行道德权威的责任,纠正孩子错误的步伐。 12岁进入青春期 这种情形到了12岁又会到一个拐点。此时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父母基本上应放弃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彻底成为与孩子一起学习的同伴。但是道德权威的职责父母仍应持守,虽然总体上仍在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为平缓。因为此时,孩子正进入青春期,会出现一系列我们意想不到的想法、行为。而父母则应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界限。事实上成功的父母应当一辈子都在孩子面前保持道德榜样,这对自己也是一个鞭策。也许有朝一日孩子在知识上已经远超父母,但孩子会永远尊重父母的品格。 而在权威不断下降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却始终在不断增长。大凡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注重和孩子的沟通。而最好的沟通一定建立在朋友关系上而不是权威关系。朋友关系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心更近,孩子也愿意把心中的事和父母诉说,与此同时,父母不但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更有效地教导孩子,因为孩子更愿意听。许多父母不是不会教导,教导的内容也正确,但总是毫无效果,原因就在于孩子根本就不听!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努力和孩子建立起朋友的关系,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朋友关系应该是不断加强。通常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会和父母有一个迅速的疏远过程,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如果一直以来,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是非常稳固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是不会和一个朋友疏远的。简单来说,朋友关系可以保证父母与孩子在融洽自然的气氛中有顺畅的沟通,有和谐的关系。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可以精确地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此消彼长”模型也只是一个大概的原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父母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地微调,以便对孩子有最为贴切的引导。 池瑾 大学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哲学博士,从事关于儿童发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父母是权威还是朋友 ——在爱与管教中平衡 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对于多数中国家长来说,“权威”与家长制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儒家文化中尊崇的孝顺和长幼有序的观念,长久以来容易造成家长的绝对权威与子女绝对服从的教养模式。而“朋友”代表一种平等的地位与关系,包含了西方文化中自由、平等,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了对传统的家长制教育的挑战,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格外受到重视。但是,家长的权威与朋友角色不是对立的。如果以后者代替前者便是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因为家长有权也有责任管教子女,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子女也应当孝敬父母,服从家庭中的秩序。由此,对于家长是权威还是朋友这个问题需要明确家长角色、子女角色以及二者双向互动的关系。 父母的角色,在爱与管教中寻找平衡点 我们一般把家长教育儿童的方式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前两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要求,属于高控制的教养方式。后两种类型的父母倾向于不提要求,但由于没有规范或监管不力,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很少替别人考虑,缺乏责任感,藐视权威。 在这里,权威型是一种民主的、最佳的教养类型。这类父母在行使权威时表现为:向子女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并要求遵守。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支持和肯定,对不良行为表示不快。他们对孩子表现出热忱和爱心,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子女共同讨论问题。这种高控制、情感上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儿童心情愉悦、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女孩子自主性强,男孩子友善,合作性高。 相比之下,*型的父母在情感态度方面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守规则,但缺少对规则的解释。当孩子不按要求做时,就会强迫孩子做,并惩罚孩子。因此,儿童容易胆小、畏缩、抑郁和焦虑。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容易表现出敌对的反应。当男孩遇到挑战时会变得极其愤怒,而女孩依赖性强,面对挑战采取回避的态度。 可见,父母的权威与*是不同的。权威型的家长一方面管教子女,另一方面也尊重子女、像朋友一样倾听与沟通,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虽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通常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持有不同的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长更强调严格的管教。然而这种以教训为特点的教养方式并非像*型家长那样对子女表达敌视与拒绝。相反,这种控制和管束不仅意味着管还包括对孩子的爱,是严慈相济的。这样的教养特点有利于家庭权威的形成,有利于儿童内化社会规范,发展以群体价值为主导的社会关系,但是同样会压抑儿童的意识,形成较多的依从行为。因此,家长需要了解自身在儿童教养方面的特点及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适应性意义,在爱与管教中寻找平衡点。 儿童的特点会影响父母的角色 儿童特点与父母特点之间是双向作用的。儿童的气质特点、出生顺序、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都构成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相应地,这些特点和变化也会使家长的角色发生改变。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爱哭闹、活动水平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父母就容易厌烦和责备,对他们更多地采用简单、直接的管教办法,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对于易于相处的孩子,父母更喜欢积极响应他们的要求,交往的数量和质量也较高。 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父母角色的变化 一个孩子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会对父母的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婴儿刚出生时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父母的爱与关怀,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父母的控制和约束也增加。两岁的孩子,一方面需要一个“强势”的父母发展安全感与自信,另一方面也用跟随、哭喊等手段控制家长达到自己的愿望,挑战已有的规矩和父母的权威。这一阶段,父母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威信,将问题带到儿童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反抗期出现时,才会发现许多沟通上的问题。而大量的青少年期的关系问题与儿童期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关。 父母的作用如同支架。开始时是全面的支撑。当孩子会走路、会自己吃饭、能够学习和思考时,支架就可以随之逐步地移去。到青少年期,孩子趋于,支架的作用就比较小了,父母的强势地位就不明显了。因此,父母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在爱里及早有效地引导孩子,而在孩子能够时,就适度撤出,减少控制,发展孩子的自主性,淡化权威,成为朋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