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8 12: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苇花在陆游的《初寒》中被描绘为“苇花漠漠弄斜晖”,这句诗引用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知识。据李氏所述,苇在生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初期称为葭,未成熟的叫芦,完全长成后称为苇,象征着宏大。在北方,人们区分芦苇,水边湿地生长的称为苇,其茎秆较小;而在家中池塘种植的则称为芦,干茎较大。《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蒹葭”象征着远方的爱人,这里的“蒹葭之思”后来成为了表达思慕之情的代名词。
“伴宿”一词源于宋玉的《招魂》,其中提到“二八侍宿”,意味着陪伴和侍奉。而“露瀼瀼”则引用自《诗·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零露瀼瀼”,“瀼”字音同“瓤”,意指露水浓稠,见于《说文新附》。陆游的诗句中,苇花与宿露的描绘,不仅富有诗意,还暗含了深沉的情感内涵,暗示了诗人对远方或怀人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