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4:01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1:03
硬件不是万能的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中国人不愿意提,却不得不提及的时代,、屈辱、不平等条约等涌入视线。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起,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在当时的清朝大臣里算得上佼佼者,虽然他经手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也不满意中国之状况,提出搞洋务运动,他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也。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船坚炮利。但是终因眼睛只盯着硬件,根本没有基本的软件建设,甲午年一场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船也不是那么坚了,炮火也不是那么锐利了,这就是只顾硬件的历史教训。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曾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两千年前的人提醒我们,而我们总是能看到别人的经验教训,可是在自己身上却很难,2003年的春天,一场所谓突如其来的非典袭来,于是全国惊恐于SARS,在战胜非典以后,人们看到了公共卫生的薄弱,于是各地的卫生投资在加大,力图改善落后的局面。而此刻,我们会不会想到李鸿章呢?又有几个人想到北洋舰队的教训呢?大楼一幢一幢,仪器一台一台,一个比一个先进,一个比一个高级,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仿佛,这些完成了,疾病控制住了,食品安全了。老百姓承认安全吗?是的,硬件是更新了,可是人还是那些人,培训过几次,数都数得过来,知识老化成什么样子了,无从稽考,只知道,仪器的螺丝生锈了,仪器还是厂家工程师调试时开动了一次。
没有软件的支持,再好的硬件也是废铁!我们已经吃过一次亏了,难道非要我们再次掉进同一条河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0:58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在维持祖宗法制上,洋务派与保守派毫无分歧。
但是洋务派与保守派相比,毕竟在客观上要好那么一点点。
编练的新军,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国防作用。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了第一批技术工人。
同盟会和文学社、共进会等党,长期策反新军中下级官兵,依靠反水的新军,打响了武昌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0:57
可以看出洋务派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武器落后。没有真正认识到封建制度对社会进步的桎梏,仅仅企图从军工业下手,改变中国孱弱的面貌,这是不实际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0:58
这句话前加个曾经二字还算靠谱,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洋务派不是这么认为的,部分保守派也没有这样说过,这种说法源自部分极端保守人士,中国羸弱的根本不是制度上的而是主观意识中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0:59
在宋朝之前,文武的分界没有那么严格,部分武将可以出将入相,部分文官也可以带兵打仗。在宋明两代,被扣上武将的帽子,社会地位就低人一等。传闻狄青出征时,兵部的小吏将短短兵部文书用上各种经典读上一两个时辰,就为了看一品武将跪在自己面前。就可以看看别的武人待遇了,而且武将的后人。考科举阻碍重重,更何况工匠、农夫。
另外,在明朝中期,中国火器水平(认真生产出来的,不是通过层层扒皮生产出来的劣质品)并不弱于西方,规模甚至更大,就是严格的文武制度,更准确的是“唯有读书高”的制度,使得各种科技水平不升反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20:56
其实中国不缺乏火器,但在满清入关后就禁止民间私造,保有火器。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明一代是非常注重火器发展的。在明朝中后期就已经有开花弹产生了,即使在清朝,也有人开发出了能连射数发的火。但满清当政者不重视,唯一看重的是弓马,这些先进的技术当然不被采用和重视。直到被外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才重视相关火药,火器的技术。
洋务派的观点也是受制于当时国内环境和文化,毕竟长达千年的封建文化要在一时间改变是很难的。而且中国本身的地缘政治太差。如果洋务派不这么认为的话,当权者也不会拨出银子来买机器和人才了。
在《海国图志》里就已经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但是最后呢?还是不了了之。倒是这本书到了日本,给日本带来一定的启发。可惜,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