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1 06: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1 06:00
1、在4月12日上午,我们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多媒体教室,共同聆听了谭翔宇老师所讲的《忆秦娥娄山关》一课。这首词作以激昂悲壮的格调、雄浑沉郁的气息,通过景物描写引入情感,情景交融,由内而外地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与激烈场景,体现了作者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的从容气度与宽广胸怀。
2、在听完谭老师的课后,我感受到教师在备课上显然下了很大功夫。然而,如何将教师的感悟有效传递给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细心与努力。在介绍作者、背景、全词范读以及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充满感情,但如何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份感情,并深刻理解,还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3、关于本节课的几个环节,我也有一些想法: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必须恰到好处。
4、《忆秦娥娄山关》这部作品展现了毛的英雄气概和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段历史较为遥远,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贴近作者的心灵,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领略到乐观精神,感悟到胜利的信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长征的故事和资料,这样他们在过程中会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课上就能节省时间,并加深感悟。但教师并未布置这样的作业,因此,在课上仅靠教师介绍,我认为,这种情况下,背景介绍应分阶段进行,一次性长篇介绍学生难以接受,也没有重点帮助。比如,讲解上阕时,只需介绍长征和娄山关的相关资料;待到理解下阕时,再提供毛在首次掌握大权后经历败仗,重返娄山关的背景资料。这样的安排或许效果更佳。
5、在谭老师的课中,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似乎更多的是在问题引导下的自学,而非真正的自主学习。此外,教师问题的指向性不强,且过于琐碎,未能有效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诗词教学应注重多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本节课的朗读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指名读,效果并不显著,教师的评价语也缺乏激励性。我认为,未能读出理解与感悟的原因在于理解不够深入。个人认为,重点词语的解释应明确提出,甚至应该板书在黑板上。
6、我认为,在理解背景、读出层次、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学生的感悟才会真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