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3: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18:20
对于山羊和绵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有完全清晰的理论。然而,研究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生有两个关键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含量的类脂质不仅赋予了病原菌抵抗细胞酶消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细胞内持久存在,而且还具有致病性,可以引发组织损伤。特定菌株的毒性可能与其细胞壁的类脂质含量有关,类脂质含量较高的菌株更容易引发脓肿的形成。
其次,病原体含有一种名为胞质的酶,它少量存在于细胞壁中,实际上是一种卵磷脂水解酶,通常被称为磷脂酶D。实验研究表明,绵羊和兔主动脉的鞘磷脂能够被外毒素分解为神经酞胺、磷酸盐和胆碱。外毒素作为一个渗透性因子,对疾病进程至关重要。它能促使感染部位的血浆通过小血管渗出,这增加了病原体向淋巴结扩散的可能性。
实验证实,当单独使用外毒素或将其与伪结核棒状杆菌一起接种到羔羊体内时,会导致突发的溶血性贫血和死亡。尽管在试管实验中,外毒素可能需要在酸性环境下与另一种部分溶血素结合才能产生显著的溶血效果,但在活体中,它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膜,足以导致大量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附近消失。
羊干酪性淋巴结炎俗称伪结核病,是由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其临床上以体表和内脏淋巴结以及内脏器官干酪样脓肿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