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入侵餐桌的 E 型肝炎病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0:3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0:02

见微知菌—利用基因体定序寻找未知微生物预知未来 基因检测算出你的寿命有多长澳洲原住民的基因藏着哪些秘密?人类离开非洲的迁徙,都记录在基因组

当您徜徉于拿破仑的故乡 ― 距离蔚蓝海岸地区 200 公里的科西嘉岛,在卡尔维城堡一边随着复调歌曲节 (Festival des chants polyphoniques) 的节奏摇摆,一边品尝当地传统美食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桌上那盘令人口水直流的猪肝香肠 (figatellu) 里头可能正潜藏着 E 型肝炎病毒,恐让你一趟美好的旅程变成一生的痛苦回忆……

E 型肝炎病毒的捕获过程

从命名即可知道,相较于 A 型与 B 型肝炎病毒,人们较晚意识到 E 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在 1978 年,北印度的查谟及喀什米尔省有数百位民众感到不适,其中有 4 位男性与 6 位怀孕妇女因此死亡 [注 1];之后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更爆发一波数千人死亡的大流行,且大部分的死者是怀孕妇女 [注 2]。这两起疫情都被认为是由一种经饮水传播的肝炎病毒所引起,不过其真面目直到 1983 年才由苏联科学家Mikhail Balayan 所揭露。Balayan 博士做了一个恶心的实验:他从在阿富汗感染此病的苏联士兵取得粪便,再加到优格里,自己喝下去后果然成功诱发肝炎。接着他再从自己的粪便分离出病毒,然后注射到猴子体内,结果也让猴子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虽然电子显微镜下分离出的病毒与 A 型肝炎病毒外观相似,但因 Balayan 博士对 A 型肝炎具有抗体却仍出现肝炎症状,故推论这是一种有别于 A 型与 B 型肝炎病毒的新品种,因此命名为 E 型肝炎病毒 [注 3]。

E 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成和基因型

E 型肝炎病毒为单股 RNA 病毒,遗传物质仅约 7,200 个核苷酸,其中包含较短的 5’ 端及 3’ 端不转译区域,以及中间三段不连续而部分重叠的开放读序框架 Open Reading Frame 1-3 (ORF1-3)。5’ 端的序列与病毒传染力有关,而 3’ 端则包含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可病毒的复制与转译 [注 4]。ORF1 占全病毒 RNA 全长的三分之二,可由此转译出病毒在复制过程所需的非结构性蛋白质,而且各品系 E 型肝炎病毒的基因体长度差异也主要由这段序列所决定。ORF2 则可转译出病毒的蛋白质外壳,而 ORF3 则与 ORF1 和 ORF2 有部分重叠,可转译磷酸蛋白帮助病毒复制及生存。感染人类的 E 型肝炎病毒根据完整基因体和 ORF1 及 ORF2 的部分变异区段,可大致分为四种基因型 (1-4) ,其流行区域与传染途径上也不尽相同。

基因型 1 和 2 较早被发现,主要经由被感染患者的粪便所污染的水源与食物传播,于非洲、亚洲、及墨西哥等开发中地区较为盛行。这些地方可能因为地下水管出现裂缝且供水时常中断,导致间歇负压让下水道的脏水吸入自来水管;或因为习惯上将人畜排泄物直接排放至河川,其中的病原体在发生豪雨或洪水时,就会大量污染饮用水而造成大流行。基于这些原因,当地居民有相当高的比例曾感染过 E 型肝炎,也多带有抗 E 型肝炎病毒抗体。后来又再发现基因型3的病毒,属于人畜共生型,也会出现在家猪、野猪、以及鹿的体内。吃进没确实煮熟的猪肉制品,像是科西嘉岛的猪肝香肠,病毒就可能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所以基因型 3 反而是欧洲、美国、澳洲等已开发国家的主要 E 型肝炎品系。至于在中国、、与日本流行的基因型4 E,同样也是经由食物传染 [注 5],但由于基因序列与基因型3略有差异,故被出来自成一型。

抗 E 型肝炎病毒 4 兄弟的对策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肝炎,E 型肝炎的症状确实比较轻微,但仍有可能造成慢性肝炎或死亡。其中对每年消费一千万头猪的来说,基因型 3 和 4E 更是不可忽略的威胁。欧盟近年不断针对境内野猪和家猪引起 E型肝炎的风险发布警告,因为像是西班牙、葡萄牙、义大利、南法等地区,都有直接将生猪肉腌制或熏制的特色料理,让病毒有传播的机会。而虽然目前已有 E 型肝炎的疫苗,也有学者建议为每头家猪施打疫苗,同时对猪肉制品进行病毒筛检,但因为所需成本巨大且猪只其实也不会产生 E 型肝炎症状,所以相关单位配合的意愿不高。故最简单也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尽量避免食用烹煮不完全的猪肉。研究人员指出猪肉制品以 71°C 加热 20 分钟 [注 6] 方能去除 E 型肝炎病毒的活性 (传统巴斯德杀菌法,也就是 63°C 加热 30 分钟或 70°C 加热 2 分钟是不够的),所以下次看到美味的猪肉烟熏制品时,不妨先适度烹饪一番再下肚吧!

参考文献: 1. Sreenivasan MA et al. Indian J Med Res 1978; 67:197-206. 2. Teo CG. Epidemiol Infect 2012; 140:767-87. 3. Balayan MS. Clin Diagn Virol 1993; 1:1-9. 4. Ahmad I et al. Virus Res 2011; 161:47-58. 5. Dong C et al. Arch Virol 2007; 152:739-46. 6. Barnaud E et a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2; 78:5153-9.

本文授权转载自: 基因领域最专业媒体团队-基因线上GENEONLINE

话题: 慢性肝炎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