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5:57
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⑵理解本文的主旨。
2、能力目标:⑴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⑵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德育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二、作者、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播放幻灯片)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嫌恶 怒nù 愤怒 堕ò堕落
赚zhuàn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播放名家朗诵示范,在对比中提高朗读水平,幷思考问题:
①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②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
1.悲哀
2.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我”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我”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结束
请同学一两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表演朗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风筝》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围绕“风筝”这个物件回忆了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在作者的笔下是怎么展开回忆的。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
1、这篇记叙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5-6自然段写了什么?
4、7-11自然段写了什么?
5、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写“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④写“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⑤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二、具体研讨:
(过渡)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惊异和悲哀)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3、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4、请同学们一边浏览第三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①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②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③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5、读第四段,找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①“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②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6、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7、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
(“我”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三、课堂练习(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四、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认真的去体会亲情的可贵!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同步练的能力提升部分的练习。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但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
1.请大家看到第一部分,“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春季无春——小兄弟迎春被我扼杀,无可追悔——现在的春天呢。(主题2)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5.“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6.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要用科学思想指导)
7.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探究主题
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下面,布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