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星院校推荐 | 2025年浙江音乐学院考研701学硕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独家)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最懂浙音音乐考研的团队

五星推荐

王老师敲重点:

哈喽大家晚上好,我是你们的王老师!这是我的第几十篇关于浙音的文章了,旧文点击文章开头跳转链接查询即可。

今年没有改革,音乐专业全日制招生局部进行细微调整!

首先是招生人数上:今年学硕总名额为45人,去年 47人,少2个名额。今年专硕总名额131人,去年139人,少8人。总计减少10人。

具体变化如下,左边数字代表今年招生人数,右边数字代表去年招生人数

中国音乐史 8 7;西方音乐史 4 7;音乐分析 2 4;电子音乐作曲6 8;数字音乐智能 3 2;钢琴演奏 13 14 ;艺术指导 2 1;歌剧表演 1 2;民族乐器演奏 16 17;西洋乐器演奏 11 13;流行乐器演奏 2 3;音乐教育合作办学 10 12

其次,今年增加了一个新的招生方向:琴学文化体系研究,招生2人。

各科目参考书没有发生大的改动,今年题型参考去年即可。

今年简章令人小意外的是,把复试的内容全部给出来了,非常详细!这是个信号!!大家想想,为什么之前都是初试结束之后,复试考前的才出复试的简章,而今年直接写在初试简章里面了呢?王老师告诉你其中一个原因,这是因为浙音招生质量不是特别理想!尤其是表演方向。

最近两年浙音因为各种原因,初试很多本院的学生没有进入到复试,导致了一批外校的考进来。而外面的学生不说质量有多差吧,但整体的平均水准离本院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央音、上音这些层次的本科学生“下嫁”到浙音的不多,这些群体可以忽略。所以,那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别管复试考生的水平行不行,只能硬着头皮收(还能空着名额,搞调剂不成?)。连续几年这么搞真的难受,所以今年直接在初试的简章给到大家详细的复试内容,意思告诉你,这位同学,你仔细看看复试的考试内容你的水平靠谱吗?自己掂量掂量呗。结果,很多考生看到后,真的差点意思就被吓退了。连碰一碰运气的想法都没有了,原来想的更多的是,进了复试再说。现在是,我C,复试内容我也不行啊,换个学校吧。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让大家提前准备好复试内容,不然初试过了,复试算准备,时间来不及。要考浙音就拿出态度,别临阵磨枪似的,最后水平不行也被录取了...导师多难受。

原本计划今年考浙音的小伙伴,欢迎大家继续报考浙音,别管复试水平行不行的...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浙音全套课程)

2025年【浙音701学硕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音史

1、谭小麟

谭小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琵琶演奏家及音乐教育家。字肇光,祖籍广东开平,出生于上海。他自幼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擅长二胡、琵琶等乐器。1932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琵琶与理论作曲,后赴美深造,师从欣德米特等。其作品有《弦乐三重奏》《自君之出矣》《正气歌》等,音乐风格具有新古典主义印迹,创作讲究整体布局和逻辑性,用音考究、技术洗练,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影响深远。

2、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相传为孔子所作,也有传是南朝梁代隐士丘明所传。“碣石调”是指曲调形式,“幽兰”则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该曲琴谱是现存唯一用文字谱保存的乐谱,现藏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其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通过描绘空谷幽兰的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表达了抑郁伤感却哀而不伤的情绪,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孤芳自赏、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3、昆山腔

昆山腔简称“昆腔”,又称“昆曲”“昆戏”,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等人对其进行改革,吸取海盐腔、弋阳腔等长处,形成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其特点是行腔优美,缠绵婉转,注重声音控制、节奏速度顿挫疾徐及吐字讲究。昆曲以曲笛为主,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为辅,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浣纱记》等,被称为“百戏之祖”。

4、黄自

黄自,1904年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是中国3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24年赴美深造,1929年获音乐学士学位后回国。他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教务主任,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等人才。其音乐创作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有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器乐作品《怀旧》等。黄自的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同时他还著有《和声学》等论著及多部音乐教材,为中国音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西音史

1、抒情诗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征,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侧重于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抒情诗可因内容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其篇幅通常较短小,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直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优秀的抒情诗往往还能激荡着时代的旋律,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静夜思》、舒婷的《致橡树》等。

2、大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主要的协奏曲形式。通常由小组乐器和大组乐器对比竞奏,小组称为“主奏部”,一般由两件独奏乐器和两件通奏乐器构成;大组包含当时所有的弦乐器和部分管乐器,称为“合奏部”。其演奏形式是通过乐队的两部分一问一答交替进行,形成对比、呼应和组合。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的经典之作。这种体裁在巴洛克时期盛极一时,展现了当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3、音色旋律

“音色旋律” 是由20世纪作曲家勋伯格提出。指将声音和色彩的组合视为一种旋律。在其创作中,打破传统旋律观念,不再以单纯的音高线条构成旋律,而是强调不同音色在时间进程中的连续变化与相互作用,以此形成类似旋律的效果。如在《五首为管弦乐团而作的小曲》中,通过为每种乐器安排一个声部,加入曼陀林、吉他等非常规乐器,并精心安排音符在不同乐器间的转换,充分发挥每个音符的声音和色彩特质,展现了 “音色旋律” 的独特魅力

4、迪斯康特

迪斯康特是中世纪重要的复调音乐形式。在12世纪至13世纪,它指的是一种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低声部是带有节奏模式的旋律,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且旋律进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它与奥尔加农相比,具有音对音的织体形态和明显的分句结构特征。迪斯康特的出现,使复调音乐在节奏和结构上更加规整,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是中世纪音乐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和形式。

简答题

中音史

1、简述礼崩乐坏的具体体现

礼崩乐坏意味着社会风气的恶化,其中 “乐坏” 体现为音乐领域的破坏,人们偏离高雅音乐,转而追求低俗趣味,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西周的礼乐制度瓦解,礼崩乐坏现象显著。从制度层面来看,西周音乐用乐规模严格按等级划分,如天子八佾等规定明确。然而鲁国大夫季恒子却公然观看八佾规模的乐舞,严重违反了等级制度,这是对周王室音乐特权的公然挑战,使得以周王室为核心的音乐等级规范被破坏,成为制度层面 “乐坏” 的开端。同时,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落,乐工百工流向各地,打破了王室对音乐资源的掌控,各地音乐发展不再遵循王室统一模式,走向多元化,扰乱了原有的音乐秩序。

在音乐风格与审美方面,雅乐原本是周代礼乐的重要支撑,用于彰显统治阶层地位和服务重要仪式,有严格规范。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形式僵化、内容说教且上演模式固定等缺点暴露,逐渐失宠。诸侯们如魏文侯直言喜好世俗之乐,对雅乐兴趣缺缺,反映出统治阶层审美转变,雅乐独尊地位不再,标志着音乐审美方面的礼崩乐坏。与此同时,郑卫之音蓬勃兴起,它具有浓郁商族风格,优美活泼,契合新兴地主阶级的享乐需求,迅速冲击了以雅乐为中心的音乐体系,连孔子都对其破坏雅乐规范深感忧虑,足见其对传统音乐体系的冲击之大。

鲁国大夫季氏观赏八佾舞以及郑卫之音的流行,都是这一时期礼崩乐坏在音乐中的典型例证。季氏之举违背周王室用乐等级制度,孔子的愤怒凸显其对音乐秩序的严重破坏;郑卫之音凭借自身魅力广泛传播,削弱了雅乐地位,改变了音乐格局,深刻体现出当时音乐领域礼崩乐坏的状况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2、简述三分损益法、十二律特点

三分损益法,又称为五度相生法,是古代中国发明的一种用来制定音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起源于春秋时期。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通过三分损益来推算出其他音律的管长或弦长。具体来说,这种方法包括两种计算方式:

三分损一:将标准音的长度减少三分之一,得到其上方五度音的弦长。

三分益一:将标准音的长度增加三分之一,得到其下方四度音的弦长。

三分损益法的特点是计算简单,易于操作,并且产生的音律和谐悦耳。

在古代,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乐器的制造和音乐的创作。 三分损益法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奠定了五声音阶的基础,还对后来的十二律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二律是古代汉族乐律学中用来定音的方法,是通过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音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组成十二律包括六阳律和六阴律:

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十二律不仅用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还与古代的历法和天文学有密切关系。每个月份都对应一个律,以示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定音方法之一,不仅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东亚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分损益法和十二律是古代中国乐律学的重要发明,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音史

1、简述曼海姆乐派

曼海姆乐派是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当时曼海姆宫廷的公爵热爱音乐,组建起欧洲最优秀的管弦乐队,吸引了一批来自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音乐家,以约翰·斯塔米茨为首的音乐家们在此创作、演出,形成了曼海姆乐派。

主要贡献

结构布局: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小步舞曲的第三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演奏风格: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打破了巴洛克作品“阶梯式力度”的传统,具有激动人心的效果。

创作手法: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洛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代表人物有约翰·施塔米茨、卡尔·施塔米茨、里赫特、坎那比希等。发展出了渐强与渐弱的音乐符号,将乐团编制由20人增至40多人,成了古典乐派的标准规格;第一小提琴手作为乐团首席的传统也由其流传下来;对维也纳古典乐派以及波恩时代的贝多芬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牧歌是一种极具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世俗音乐体裁。16世纪初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而出现,早期多为四声部,基本是主调风格。中期侧重于诗文感性的内容,对每个重要文字加以强调,主调与复调风格交替。晚期发展到高度精致的形式,回到和弦式的主调音乐风格,出现单声部独唱形式,较多使用半音法,音乐表现具有戏剧化,五声部至六声部作品运用广泛。

音乐特点:通常为通谱体歌曲,多为单段式,旋律自由。声部数量不定,多为四声部或五声部,作为供人声演唱的室内乐曲,可以有器乐伴奏或全部由器乐演奏。既保留主调风格,又融入模仿的复调织体,形成多样化的音乐表达方式。歌词内容格调高雅严肃,多选用彼得拉克、薄伽丘等著名诗人的诗歌,常描写爱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达对生活的感悟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代表人物及作品:有马伦齐奥、蒙特威尔第、杰苏阿尔多等。蒙特威尔第的牧歌以猛烈的戏剧性、丰富的和声语言和音乐戏剧风格著称,将牧歌艺术推向顶峰。

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创作技法和音乐表现形式对器乐音乐、经文歌和法国复调尚松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

(点击试听↑↑↑)

论述题

中音史

1、论述萧友梅(艺术成就、意义)

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先驱与奠基者 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关键人物,被誉为“中国专业音乐之父”。他在音乐创作、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

·音乐创作的开拓者:萧友梅的音乐创作体裁多样,涵盖室内乐、艺术歌曲、合唱套曲等。1916年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是中国首支室内乐作品,展现了他对西方音乐结构和乐器法的深刻理解,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艺术歌曲《问》情感细腻、旋律优美,体现其高超的创作技艺。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则彰显他在大型声乐作品上的才华。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体裁形式,也为中西音乐融合提供了范例,推动中国音乐走向现代化。

·音乐教育的推动者:1922年,萧友梅提议并参与组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担任教务主任。他重视音乐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出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等众多音乐人才,这些人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中流砥柱。他积极推动音乐教育普及,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提升了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术研究的贡献者:萧友梅在音乐理论、作曲技术、音乐史和音乐批评等领域成果丰硕。他的研究成果完善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学术思想和方法对后来的音乐研究者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音乐学的发展。萧友梅的艺术成就和理念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为国际音乐界了解中国音乐打开了窗口。他创办的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的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注入活力。

萧友梅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重要奠基人,还是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和教育理念至今仍对中国音乐界产生着深远影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音史

1、论述19世纪标题性管弦乐作品(特征、发展等)

19世纪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时期,标题性管弦乐作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标题性音乐,或称“程序音乐”,是指通过文字标题来传达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它与“纯音乐”(即无标题音乐)相对应,后者不依赖文字说明而纯粹通过音乐本身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标题性管弦乐作品的特征

·叙事性和描述性:标题性音乐通过音乐来描绘具体的情节、场景或情感。例如,李斯特的《塔索》、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作品,通过音乐语言生动地再现了文学或戏剧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文学和艺术的结合:作曲家常常从文学、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中汲取灵感,音乐作品与这些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标题音乐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情感的直接抒发: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音乐中充满了作曲家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刻画。浪漫主义音乐家们通过音乐直接传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听众能感受到作曲家的情感波动。

标题性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作意识的革新: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家都更具创新意识和情感表达的需求。柏辽兹、李斯特等作曲家通过标题音乐展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才华和个人情感,这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标题音乐不仅关注音乐形式的美感,更注重内容的表达和内涵的挖掘。作曲家们通过文字标题指引听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深层次含义。这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不再只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音乐语言的丰富性:19世纪的音乐创作不仅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例如,调性结构的逐渐弱化以及转调属性的灵活运用,使得作曲家们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跨度上构思和展开他们的音乐作品。

代表性作曲家与作品: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李斯特《塔索》、《普罗米修斯》、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

19世纪的标题性管弦乐作品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音乐与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紧密结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通过标题音乐表达了他们独特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才华,使得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标题性音乐的发展,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使音乐艺术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