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是9月份生的,但是今年本地出台新规,只要是9月1日以后、10月31日之前满六岁的儿童都可以自愿去小学一年级报名。
我放弃了。
于是常常会有朋友闲聊问起:“我怎么记得你家孩子该读小学一年级了?”
我就解释:孩子太小了,想让他多玩儿一年,多睡一年懒觉,长长身体再说。
我认为学前教育是必要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但是如果非要分工合作的话,我宁愿识字、算数由家里教,而游戏活动交给幼儿园。
一来,术业有专攻,带着孩子玩儿这件事,幼儿园是专业的。
二来,和一群同龄人安全科学地跑跑跳跳,好像也没有什么场所比幼儿园更合适。
最后,从学习心理学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中零零散散地、带着兴趣去接触知识,比直接开展系统性教学要好。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家长比幼儿园老师更合适。
我自己是高中老师,摸着良心说,就现阶段的教育环境,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注定会背负巨大的压力,学业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当我看见一些学生眼神空洞茫然,自我PUA,为了不打扰正在上课的同学于是站在厕所里发呆等下课铃响,又或者最终不得不请长假乃至休学、退学时……我特别特别希望,在他们的遥远的童年时代,曾经有过充足的阳光,充分的睡眠,饱满的爱与关心……这些东西即使已经逝去,也还是可以给他们力量,让他们在巨大而荒谬的学业压力下学会自我解嘲、解构和超越。
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语文老师说,为了教学进度,很多时候她上课只能给同学们一两分钟思考,然后就要要求大家达到对一些作品深入而细腻的理解,她常常感觉自己特别不是个人。
其实这在一线教育里根本就不是事儿。那些细碎的、难以言说的小小打击和压力,同学们每天都在经历,说了矫情不说憋屈,如果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没有童年欢乐的玩伴,这事儿可怎么想得通呀。
我上周和
@龙小美美
在重庆聚会,我告诉她,高中老师看一个孩子有没有潜力,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孩子有没有乐观开朗、积极主动的性格。她很吃惊,因为她的孩子正在读小学,而小学阶段,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是不被允许的。这一点和高中的要求很多时候相互冲突。
高中老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从小成绩优秀,乖巧听话,中考成绩也很亮眼的孩子,到了高中之后泯然众人甚至一落千丈。反而是一些从小调皮捣蛋、学习习惯并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当然还是有个底线的),慢慢地升上来甚至成为了学霸。
这是个神奇的问题,高中老师会说这样的孩子有天分。
我觉得没准是因为他们小时候已经玩儿够了。
至少我从来没看见过这种孩子上课打瞌睡。
不过大部分字都不好看,甚至丑。
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抢跑对于马拉松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
让孩子多玩儿会,笑会吧。
他会终身受益的。
#质感创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