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高考Ⅰ卷备战高考2025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2)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跟语言相同,被称为科学界最大的难题,为什么会被称为科学界最大的难题呢,是因为这些不符合《进化论》,在整个进化中看不到语言和音乐起源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所有动物里看不到语言的迹象,甚至离我们最近的灵长类动物也都没有,相对语言,音乐就更加神秘,语言我们还能看到一些石板上刻的文字之类的,知道它大概什么时候起源的,音乐就完全不知道了,因为最早的乐谱大概距今4000年。而最早的文字呢大概距今6500年,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文字它究竟是唱出来的还是说出来的,如果是唱出来的就说明那可能也是音乐的起源,而且还有一个就是音乐非常不像人的“创造物”,人的创造物有个特点,那就是它通常来自自然或者生活,比如说绘画、文学等都是这样的,但是音乐在自然界里找不到一个样本,而且我们现在平时的工作生活还有自然界里,没有自然形成的音乐,所以就感觉音乐这个东西不知道哪来的。

目前学界对于音乐的起源有三个主流的猜测,第一个猜测就是先是诞生了语言后来诞生的音乐,音乐是由语言演化出来的,支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考古学家,考古学家通过一些石板,古代遗迹,发现文字出现得更早,所以就感觉应该是先有了语言后来才有的音乐,可能刚开始得音乐是以“说唱”的形式之类的,由节奏的语言,然后最后演化成现在的音乐,但是终究,我们也不知道最早那个石板它有没有唱,所以也不知道那个到底是不是语言的起源,而不是音乐的起源。唱也好,旋律也好,这个东西目前没有证据,考古学家是最看重证据的,他们就会专注于有没有留下一些“乐谱”之类的,但是乐谱就没有那么早。

还有一种猜测就是先诞生的音乐后诞生的语言,语言是由音乐演化而来,正好跟第一种猜测相反,这个说法主要是人类学家支持,很多人类学家在研究现在地球上最古老的一些部落,发现他们可能没有完整的语言系统,却都有音乐,就给人的感觉就是,古代人可能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音乐,后来从这个音乐里凝结,总结,形成了现在的这种语言,还有一种说法呢就是现在最关注的一种说法,就是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时诞生的,它们并不存在一个演化另一个,它们原来有一个共同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分裂出来,感觉大概是:由一个混合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由这个本体分裂出远古的语言和音乐。然后两个分支不断的发展成现在的语言和音乐。

那么为了搞清楚这三种假设究竟哪个是对的,我们就是分析一下语言和音乐的“区别”,语言和音乐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方向性”,语言是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我跟你说话就是跟你在说,但是音乐没有,所以我们经常说音乐无国界,哪个国家都可以听,我们经常听不懂歌词也没关系,语言和音乐还有个非常大的区别就在于“重复”,语言和音乐当中都能找到宠物的现象,但是作用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语言为什么重复?两个人沟通说话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重复呢?没听懂的时候,就是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接收到我们的这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会重复,或者是我们要强调我们的意思的时候也会重复,当对方已经明确表示他接受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重复了。但是这一点跟音乐是不一样的,音乐一定要重复,大部分音乐应该在里面都有重复的环节,有的歌曲可能就一两句不停的重复,音乐之所以重复,它明显不是要表达意思,其实音乐重复就是为了产生并扩大一种情感的共鸣,而且有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就是我们如果喜欢某一首歌,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或者自主的去重复里面的一段或者一句词,而且就因为这一段或者这一句,我们可能还会反复听这首歌,就是大家追求这种重复,根本上而言就是人们追求这种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说到这大家应该感觉到了,音乐和语言这个东西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就是为了准确的传达意思,而音乐是为了传达一种感情,所以需要强烈情感渲染的东西都会需要音乐,比如:电影、宗教活动。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佛教也是都在唱,比如佛教的大悲咒啊等等,一定要唱,不能说,说的感觉就没有了。

(选自《音乐有个谜团》)

材料二:

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听音乐有一些好处。它可以相当激励人心,减少无聊,并且可以改善情绪(例如,听你最喜欢的歌曲往往会让人微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开车或健身时听音乐。然而,这在学习新的或复杂的材料时可能不会有效。

早期一些研究者认为音乐有助于学习,并将它称为“莫扎特效应”,他们声称听音乐能使人越来越聪明,在测试中表现得更好。然而,这很大程度是商业利益驱使的结果,甚至衍生出用音乐胎教的荒谬宣传。进一步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言论。虽然在做任务之前听音乐可以让人感觉更好,但是在尝试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听音乐却不会有什么帮助。这是因为音乐,尤其是有歌词的音乐,会占据大脑的处理空间。这与你试图学习的内容相冲突,造成了记忆上的瓶颈,因为你用于处理新材料的认知空间变小了。

这项研究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听你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只要音乐中出现可理解的内容,它就会损害你在阅读理解和记忆上的表现。没有歌词的音乐被证明是不那么有害的!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理解和记忆的表现是最好的。

(选自《应用认知心理学》)

1.(3分)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化论》中,我们看不到语言和音乐的起源,因此,它们的起源是最大的难题。

B.音乐非常不像人的创造物是因为它不是来源于自然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找不到样本。

C.考古学家觉得应该是先有了语言才有音乐,认为音乐最初的“模样”是说唱。

D.人类学家觉得应该是先有了音乐才有语言,认为语言是由音乐演化而来的。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距今6500年的楔形文字,而最早的乐谱是出现在距今400年的《Hurrian Hymn No. 6》。

B.音乐无国界,语言有国界,它的作用与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证明了语言和音乐最大的区别“方向性”。

C.人在执行任务时可以听一听音乐,它可以对任务有着积极作用,但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可能无效。

D.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不会出现使你阅读理解和记忆的表现,而在音乐环境下学习会损坏你的表现。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莫扎特效应”观点的一项是( )

A.小明同学在背诵《琵琶行》时借助歌曲《琵琶行》来帮助记忆。

B.小鸿同学在做数学压轴题时听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导致题目做错。

C.小银同学在运动健身时播放自己很喜欢的动感音乐来辅助健身。

D.小云同学在帮助班主任老师制作班级花名册时听自己喜欢的歌。

4.(4分)在《应用心理学》的原文中提到了“他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时间通过聆听音乐来放松,但不是在他们学习新的和复杂的材料时”,请你结合材料来解析此观点。

5.(6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音乐与语言的区别。

【答案】1.A 2.D 3.A 4.①都提到在某些情况下音乐有好处,材料二提到执行某些任务时听音乐可以激励人心、减少无聊、改善情绪,很多人在开车或健身时听音乐;题目材料提到做任务之前听音乐可以让人感觉更好。②都指出在学习新的或复杂材料时听音乐可能效果不好甚至有害。材料二表明学习新的或复杂材料时听音乐可能无效;题目材料明确指出在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听音乐不会有帮助,且有歌词的音乐会损害阅读理解和记忆表现,即使没有歌词的音乐也不如安静环境下的学习效果好。③都否定了早期一些认为音乐有助于学习的观点。材料二提到早期声称听音乐能使人越来越聪明、在测试中表现更好的“莫扎特效应”很大程度是商业利益驱使的结果,且进一步的研究推翻了这些言论,题目材料也指出音乐不可以在学习新的和复杂的材料时听。 5.①方向性:语言有明确的方向性,说话是针对特定对象的交流;音乐没有明确方向性,音乐无国界,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听,听不懂歌词也没关系。②重复的作用和效果:语言重复是在没听懂或要强调意思的时候,当对方明确表示接收到意思后就不会重复,目的是确保信息准确传达;音乐一定要重复,大部分音乐都有重复环节,重复是为了产生并扩大情感共鸣,人们会因喜欢某一段或某一句而反复听一首歌。③作用:语言的作用是准确传达意思;音乐的作用是传达一种感情,为需要强烈情感渲染的东西服务,如电影、宗教活动等。

【导语】两则材料分别探讨了音乐的起源和音乐对学习的影响。材料一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关于音乐和语言起源的假设,并分析了两者在功能和作用上的区别。材料二则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了音乐在执行任务和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影响,特别是“莫扎特效应”的误区。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音乐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历史文化的深度,又有现代科学的广度。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它们的起源是最大的难题”错误,原文中第一段写到“被称为科学界最大的难题”,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不会出现使你阅读理解和记忆的表现,而在音乐环境下学习会损坏你的表现”错误,原文“没有歌词的音乐被证明是不那么有害的”对应选项的后半句话,“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理解和记忆的表现是最好的”对应前半句话,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莫扎特效应”指的是“音乐有助于学习”。

B.指的是有害于学习;

C.本项动作是健身;

D.本项动作是制作花名册,不属于学习。

故选择A。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干中说到“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个时间通过聆听音乐来放松”,材料二中说“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听音乐有一些好处。它可以相当激励人心,减少无聊,并且可以改善情绪(例如,听你最喜欢的歌曲往往会让人微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开车或健身时听音乐”,据此可知,二者都提到在某些情况下音乐有好处。

题干中说听音乐放松“不是在他们学习新的和复杂的材料时”,材料二中说“虽然在做任务之前听音乐可以让人感觉更好,但是在尝试学习新东西的时候听音乐却不会有什么帮助。这是因为音乐,尤其是有歌词的音乐,会占据大脑的处理空间。这与你试图学习的内容相冲突,造成了记忆上的瓶颈”“没有歌词的音乐被证明是不那么有害的!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阅读理解和记忆的表现是最好的”,据此可知,二者都指出在学习新的或复杂材料时听音乐可能效果不好甚至有害。

题干“不是在他们学习新的和复杂的材料时”是否认了音乐有助于学习的观点,材料二中说“早期一些研究者认为音乐有助于学习,并将它称为‘莫扎特效应’,他们声称听音乐能使人越来越聪明,在测试中表现得更好。然而,这很大程度是商业利益驱使的结果,甚至衍生出用音乐胎教的荒谬宣传。进一步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言论”可知,材料二也否定了早期一些认为音乐有助于学习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语言和音乐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方向性’,语言是有明确的方向性的,我跟你说话就是跟你在说,但是音乐没有,所以我们经常说音乐无国界,哪个国家都可以听,我们经常听不懂歌词也没关系”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语言和音乐还有个非常大的区别就在于‘重复’,语言和音乐当中都能找到宠物的现象,但是作用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语言为什么重复?两个人沟通说话的时候什么时候会重复呢?没听懂的时候,就是我们不确定对方是否接收到我们的这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会重复,或者是我们要强调我们的意思的时候也会重复,当对方已经明确表示他接受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重复了。但是这一点跟音乐是不一样的,音乐一定要重复……就是我们如果喜欢某一首歌,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或者自主的去重复里面的一段或者一句词,而且就因为这一段或者这一句,我们可能还会反复听这首歌,就是大家追求这种重复,根本上而言就是人们追求这种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音乐和语言这个东西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就是为了准确的传达意思,而音乐是为了传达一种感情,所以需要强烈情感渲染的东西都会需要音乐”可知第三点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①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糊起来。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坐定。早在两年前,树叔走的那年,花婶看这个世界,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意象。一切都是影子。

“我不想去小秋那里。城里有什么好的?走上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熟人……”

“你说你都走两年了,怎么还没有走远?昨天我去看你,坟头也没有一根草……你是不是想等我呀……”

“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②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

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那些不时冒出来的话,是一座一座的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她有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镜框里的树叔就着急了,他的脸色就不大好了,像布满乌云的天。花婶才不管他,她就喜欢看他急眼,花婶自顾自地关灯睡觉了。

小秋上小学的那一年,树叔在冬天里种下这一棵橘子树。他说所有的植物在冬天里都是休眠期,在不痛不痒中让一棵树离别故土,等它春天醒过来时,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它都忘掉了故土的模样。花婶喜欢看树叔一本正经地瞎扯。第二年春上的时候,开出一朵朵五瓣的橘花,嫩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隔年这棵橘树就挂满了果子。一眨巴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橘树的枝丫向四周分散开来,像为小院撑了一把大伞。这小院里的一草一木都长成了亲人,这种感觉让花婶感到日子没有那么空落。

自从树叔走了以后,花婶还是第一次出门去沙镇。从沙镇回来的花婶,顶着一头像黑漆染过的头发,就像脑袋上扣了一顶帽子。花婶将新买的衣服摊在床上。树叔在镜框后微笑着看她。这种笑就是一种鼓励,花婶抖了抖这件镶着盘扣的暗红色袄子,将它利索地套在身上。从她接到小秋电话那一刻起,她不方便的腿脚就在慢慢复苏了,像一棵休眠在冬天里的树,突然跨进了春天,开始跃跃欲试地发芽抽条了。

花婶心满意足地在树叔的面前试好新衣服,树叔喜欢花婶穿得齐整,他说一个女人就该打扮得好好的。树叔走了后,六十多岁的花婶,她的光阴是逆着飓风走的,一天还是二十四个小时,她的一天漫长得却像一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光阴?她的手和脚都退化了,走出“拖”的老态,身体是被脚拖着走的,整个身体像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得乏力。

小秋要回来了,这是一枚强心针。她站在床边,伸伸手,踢了踢腿。树叔一脸的笑,望着她,仿佛在对花婶说,这才对嘛!杂七杂八的事猛然间多了起来,炸萝卜圆、包饺子、包芋头圆、蒸粉蒸肉……这些地道的口味是小秋的最爱。

随着日子向严冬一步步滑进,花婶愈发担忧了。有几个夜里,风像狂暴的野兽,横冲直撞地到处钻,花婶硬是扛着冻,像一个即将去炸碉堡的大英雄,冲去院子里看盖着的塑料布是否被风刮走。花婶抖动得像榻树上的一片叶子,她的上下牙磕碰着,一边还要念叨:“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雪!”

再有几天就要过小年了。花婶很想打电话给小秋。每次她掏出老人机,想找个人帮她打给小秋,走到半道,又折转了回来。

“小秋忙,忙啊!”花婶告诉站在院子墙头的两只麻雀,还告诉树叔。她时常坐在阳光下老僧入定一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亲密地连接着,她的心里像撑开了一条缝,③心境似乎开阔了。她又和影子对上话了,毕竟影子把这空落的小院填满了一点,虽然是她自己的影子。

“咱小秋啥时能回呀?”花婶一边用手摩挲着冰冷的树叔,一边喃喃地问道。

“咱橘子树等不起呀!真难为这一树的橘子了。也难为这树了!”

在花婶的心里,一棵树在秋天就该收得干干净净,在冬天好安心地休养。这一棵树挂那么多果子,从漫长的秋天硬撑到冬天。这是一棵多么不容易的树呀!

花婶不再看天,她真怕有一天夜里,这些橘子都冻成冰团。她拿着剪刀犹豫着进进出出,最后,她还是放下了剪刀。当她看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袜子时,④她暗沉的心房突然漏进了一大片阳光。

当小秋接到英姐电话时,她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提前回来。她一路奔波着,终于出现在福村道路的一头。

“妈妈,那里有一棵五彩树!”天一远远指着外婆花婶的院子,惊奇地嚷道。

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小秋细细看去,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

小秋突然鼻子一酸,她更紧地捏着儿子天一的手,向小院飞奔而去……

(文字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中花婶自说自话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婶说不想去找小秋,认为城里不好、没有熟人,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她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

B.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既有她对已故丈夫的依恋怀念,也有对在外女儿的牵挂思念。

C.“小秋忙,忙啊”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体现了她的深明事理。

D.花婶的自说自话,彰显了她独居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反映出空巢老人的孤单落寞,颇具艺术感染力。

7.(3分)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①写花婶泪眼朦胧之态,又表现她在回忆、想象与现实交织中的恍惚之状。

B.句②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C.句③表面写花婶找到新的排解方式,实则更显人物的无奈和孤独,令人心酸。

D.句④从“暗沉”到“阳光”是花婶想到解决问题之法时内心突然散亮的体现。

8.(4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说明如此设喻的合理性。

9.(6分)文章标题为“金橘灿烂”,请结合文本阐释其含义。

【答案】6.C 7.B 8.①花婶“冒出”的话跟眼前突然出现的“小山丘”,都给人以突兀感;

②花婶“不时”说出的话跟“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确定性和跳跃性;

③花婶的话“故意说一截留一截”跟“一座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连贯、不顺畅感。 9.①饱含希望:金橘成熟之际正是家人团聚之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通过精心照看橘子树和等待女儿小秋回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希望。

②寄寓母爱:花婶为避免橘子受冻而替其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因此更加灿烂,散发着母爱的光辉。

③凝聚亲情: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精神力量的橘子树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包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花婶对橘子树的细心照料和对已故丈夫树叔的怀念,展现了一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花婶的自说自话和对橘子树的关爱,反映了她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对女儿小秋的思念。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花婶的孤独与坚强,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标题“金橘灿烂”不仅象征着橘子的丰收,更隐喻了花婶心中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期盼。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错误。从原文内容来看,花婶说“小秋忙,忙啊”,主要是因为她体谅女儿工作忙,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同时,她非常思念女儿,渴望女儿回家,但又因为知道女儿忙而压抑着自己的思念,并不是想让女儿回家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理解偏颇,强调的是树叔对橘子的珍视,体现的是他对小秋深沉的爱。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花婶的话常常是突然冒出来的,没有明显的预兆,就如同小山丘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样给人以突兀之感。比如花婶坐在床边同树叔聊天时,话语常常是随性而发,“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这些话的出现比较突然,如同小山丘的出现一样让人感到意外。

花婶的话“不时冒出来”,没有固定的规律和逻辑顺序,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就像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例如花婶一会儿回忆橘子树的过去,一会儿又和树叔说话,话语之间的转换比较随意,没有连贯性。

花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让人感觉话语不完整、不顺畅,就像一座一座不连贯的小山丘。比如花婶和树叔聊天时,可能会突然停下,留下悬念,让读者感受到话语的不连贯,如同小山丘的分布一样没有整体的连贯性。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金橘成熟之际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时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精心照看橘子树,一直盼着女儿小秋回家。橘子树的存在和金橘的成熟给了花婶生活的希望。例如“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这里体现了花婶对生活的热切希望,金橘的灿烂代表着她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花婶为了避免橘子受冻,替橘子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在袜子的保护下,更加灿烂,这其中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当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这些袜子代表着花婶对家人的爱,尤其是对女儿小秋的母爱,金橘因此更加灿烂。

橘子树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的精神力量。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一家人与橘子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包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这里的橘子树和袜子象征着一家人的亲情,金橘的灿烂凝聚着这份浓浓的亲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勾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母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周,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教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深入匈奴A二千余里B过居延C视地形D无所见E虏F而还G拜为骑都尉。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在文中指期限,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的含义不同。

B.绝,在文中指隔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的含义不相同。

C.诚,在文中指实在,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含义相同。

D.为,在文中指做,与《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含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仅被夷灭,名声也从此被毁。

B.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军转战千里,陷入匈奴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C.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义正辞严地在武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D.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14.(3分)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DG 11.D 12.C 13.(1)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2)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为国家急难献身。 14.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

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

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

“二千余里”作“深入匈奴”的补语,句意完整,在B处断开;

“过居延”的目的是“视地形”,语意紧密,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

“无所见虏”是“还”的原因,意思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期,期限/到。句意: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最终到生命的尽头。

B.正确。绝,隔断/横渡。句意: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隔断了他们的退路。/不是会游泳,但却能够横渡江河。

C.正确。句意:实在令人痛心。/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D.错误。为,做/被。句意:让李陵做协助之兵。/我们将要被他俘虏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司马迁主动站了出来”错误,“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可见,是皇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平素;“妻”,嫁给;“贵”,使动用法,使……显贵。

(2)“事”,侍奉;“信”,名词用作动词,重信义;“殉”,为动用法,为……献身。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一句,联系“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

②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再联系二三段的战绩及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李陵并非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胜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现已经非常勇猛,足以与古今名将媲美,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

③从“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有机会报答汉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当户有个遗腹子名叫李陵。

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

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是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群臣都归罪于李陵,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说:“李陵孝顺父母,对待将士注重信义,常常能奋不顾身以赴国家急难。正是他平时积累的美德,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与妻子儿女的臣子随便捏造诬陷他,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数万的敌军,打得匈奴救死扶伤都忙不过来,调动全国所有能举箭引弓的人一起围攻他。李陵转战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尽,道路受阻,战士们拉着空弓,冒着刀锋,依然向北与敌人死战,能够得到部下这样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被俘,然而他对敌人的打击也足以名扬于天下。李陵没有自杀,是想寻求机会报效国家。”

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让李陵做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汉武帝才对原先让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劳赏赐逃回来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军无功而回,说:“捕到的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用兵以防备汉军,因此臣无所获。”皇上听到报告,于是将李陵家灭族,母弟、妻子皆被杀。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雨初霁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

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

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久积的阴雨是祸患,既照应标题的“苦雨”,又为下句的“惊”蓄势。

B.颔联承接前句的“造化”,运用对比手法写日月重光、山川增秀,展现造化之功。

C.颈联上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雨过天晴之后车子在道路上行驶的状态。

D.颈联下句炼字精妙,“全”字虽平常朴素,却写出了雨后林中果香四溢的感受。

16.(6分)有人评论尾联:“语重心长,深得抑扬顿挫之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5.B 16.①尾联采用拟人手法,劝告残云要懂得知足,不要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兴云作雨。

②对于苦雨太久、心有余悸的人们而言,这样的寄语显得语重心长。

③诗歌前六句写久雨之后新晴的美好,尾联两句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对新晴不能长久、旧雨还要重来的担心,具有抑扬顿挫之妙。

【导语】李觏的《苦雨初霁》通过描写久雨初晴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雨后新生的欣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雨前雨后的巨大变化,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尾联更是语重心长,富有哲理。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运用对比手法写日月重光、山川增秀”错误,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天把旧光还给了日月,地把浓秀赋予了山川,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尾联意思是,“寄语天空中的残云:你要知足啊,不要因为依靠着银河里的流水再来沛然作雨。”诗句采用拟人手法,和残云对话,劝告残云要懂得知足,不要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

②这一结束,语重心长,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期盼。对于苦雨太久、心有余悸的人们而言,这样的寄语显得语重心长。

③诗歌第一句的“恐”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第二句中的“惊”表达出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诗歌前六句写久雨之后新晴的美好,尾联两句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对新晴不能长久、旧雨还要重来的担心,诗歌由喜而忧,具有抑扬顿挫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 ”,半途而废的结果是“ ”,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向郯子、老聃等人学习为例,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究其原因是“ , ”。

(3)“长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通常用来表现宏大气象或豪迈之气,如“ , ”。

【答案】 金石可镂 朽木不折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镂、朽、攻、萧、滚、碧、 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物学,主要指在宏观层面对大自然的感受、观察、记录和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借助价格高昂的设备和完善的博物馆, ① ?方法很简单,张开双眼,看看周遭万物,就有你要了解的实物。大自然有多重层次的美,城市生活中也有自然和野性等待我们发掘。可是博物学所关注的审美与生活,在现代教育中强调得不够。毕竟,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审美和生活颇为重要,它们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

此外,孔子说过:“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的用意是通过识名而达到广泛的亲知,求得横向贯通,对大自然有所领悟。“多识”的博物学之路有如下环节:名实对应,综合已有的各种学识;亲自观察、探究, ② ;再反过来,将此前习得的个人知识重新转化成公共知识。

当下博物学在中国突然热了起来,这是好事,但弄不好也会变成坏事。重复一下我个人的观点:首先, ③ ;其次,要“多识”,要像孩子一样保持童心、好奇心,对自然有惊奇感,则博物自在。

18.(4分)请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条件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1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8.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关注审美和生活,才能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 19.①我们如何学习博物学

②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

③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博学知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审美和生活颇为重要,它们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强调了审美和生活对人生的意义。

题干要求将原句“改写成条件句”,条件句常用的关联词有,如: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原句中“审美和生活”是“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选用关联词“只有……才……”。

最终改写成“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只有关注审美和生活,才能让人生有趣、体面、有尊严”,通过“只有……才”关联词,从逻辑上突出了审美和生活对人生状态的决定性作用。

19.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博物学”,横线前说不借助设备和博物馆,应该与学习“博物学”有关,后文给出了简单的方法是观察周遭万物,所以此处应是一个询问如何学习博物学的问句,故可填写“我们如何学习博物学”。

②处,此句与“将此前习得的个人知识重新转化成公共知识”为照应句,内容相反,“亲自观察、探究”强调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故可填写“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

③处,“其次,要‘多识’,要像孩子一样保持童心、好奇心,对自然有惊奇感,则博物自在”对应的是第二段,“首先”对应的就应该是第一段,而第一段“张开双眼,看看周遭万物”“普通人生活在世界上,审美和生活颇为重要”等可知,是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博物学,故可填写“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博学知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①一大批题材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②深入生动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⑧以守正创新的形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

20.(3分)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用法与文中相同的是( )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

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热,没有希望,没有光,没有温情……

21.(4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6分)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简要分析。

【答案】20.D 21.③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④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22.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一语双关,新巧别致,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省略号作用表示列举未尽。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语音的断断续续。

C.表示语意未尽。

D.表示列举未尽。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③,“深受广大观众所好评”句式杂糅,可改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句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应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字’从遇见你”,“字”谐音“自”,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可以让人理解句意为:自从遇见“字”、你遇见了“字”等内容,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

“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把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喻为一首歌,从而生动地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关于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这一主题;

“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鲜生”既指鲜美食材,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是历史,从而告诉观众,纪录片纪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二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段材料涉及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的经历及其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即“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说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他确实“知其不可”,但他依然“为之”,这体现的是孔子为实现仁政思想而不知疲倦、终生奋斗的精神。材料的最后一句提出问题,引导考生思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义和价值吗?可以看出,写作关键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考生在写作时,首先要对材料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拆解成几个意思:“不可为”意味着这个过程可能充满困难,阻碍,甚至是危险;也可能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时代的限制、科技和政治环境等等;可能是自我能力的限制,比如认知局限或个人能力的局限等等;可能是客观“为之”指的是“做”“行动”“实践”; “知不可为而为之”指的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要深入理解这一精神,并将其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相联系,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哲学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更是一种超越现实局限、追求更高理想境界的哲学态度。它鼓励人们在认识到困难重重时,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同时,这种态度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白成功的可能性或许不大,但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有其价值。

2.与当今世界的联系:①复杂性与挑战。当今世界确实纷繁复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可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②适用性与选择。是否“知其不可而为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对于某些具有长远意义、关乎人类共同福祉的事业,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应勇于担当,坚持不懈。例如,环境保护、教育普及、消除贫困等。③智慧与策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要盲目地“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行动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制定合理的策略和计划,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益。

3.个人层面的启示:①勇于尝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突破自我限制。②坚持与调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③平衡与取舍。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比如对于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要去做;对于提升自我能力,磨砺意志的事,要去做等等。

综上所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策略。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以更加智慧和成熟的态度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肯定“知其不可而为之”,从“知其不可而为之” 体现了一种勇气和担当,体现一种执着和坚守等角度去阐述其意义和价值。考生也可以否定“知其不可而为之”,指出面对一些确实不可为的事情,强行去做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而且,“知其不可而为之” 有时也可能是一种盲目和冲动。也可以更全面地立意,辩证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勇气和决心,去挑战困难、追求理想;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也要学会审时度势,理性判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立意:

1.只要所做正确,即使明知不可,也当努力为之。

2.既然不能实现,就不必浪费时间,而要及时止损。

3.现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将来其却未必不可。

4.有些事应“知其不可而为之”,有些事则应“知其不可而不为”。

例文:

临不可之问题,可为亦可不为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险而未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却仍不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之。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既已知其为不可之事,则需对不可之事作具体判断,为天下大者,即便不可为亦要为之,反之,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可盲目为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面对那些具有长远意义、关乎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精神和希望。人生中会有许多岔路口需要我们选择,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知其不可而为之,彰显的是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践行的是无悔人生的理念。孔子周游列国,为天下苍生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然当时未被施用,却在一百多年后被推崇为国家正统;在抗战初期,中国处于极度弱势之境,无数仁人志士皆是抱着以身殉国之想上战场,正是因为有前辈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换来伟大的新中国。由此观之,生活中的有些问题的确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结果未知,仍全力以赴。

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面对那些难以解决又不关乎大计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不为,是一种理性与智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社会矛盾频出。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不可之事一味为之,大把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与时间,这无亦于是在舍弃自己更多宝贵的机会与成就。古人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面对如今的世界,有些时候我们的一味追求只是沧海一粟,不如换个思路,说不定会离我们的目标更近一步。

面对所有问题,有可为,有不为,理性判断,灵活变通。所有的问题中,有些是无论结果一定要为之的,有些看来知其不可的问题是可为可不为的。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最佳选择。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以星火燎原之势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后来,在明白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果断放弃很多尚不可实现的目标,中国得以稳步发展。既知其不可而不为,又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当今世界,面对所有问题,需灵活变通。

揆诸当下,有人面对难题直接放弃,不做任何尝试;有人一味努力,却钻了牛角尖;却也有人善于变通又乐于坚持而取得成功。所以灵活变通对当今青少年至关重要。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伟大时代”,我们有自信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也需知其不可而不为,灵活解决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