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名校天才学生引发的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托举孩子?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文 | 陈雪频

多家知名企业的战略和数字化顾问

任教于多家知名商学院

畅销书《一本书读懂数字化转型》作者

前两天我带我家老大参加了一场精英教育研讨会,会上有一位刚从美国夏校夏令营回来的中学生分享他的体验,以及这位学生的家长也到场谈了谈他的教育理念和经历,引发了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天赋+努力+科学教育理念

造就排名前5%的学霸

那位学生目前在一所沪上知名的国际学校 读六年级,比我家的老大低一个年级。他父亲透露,他的英语水平大约是全年级前5%,并且曾在英语拼写大赛中获得上海第1名和华东区第2名。他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当他用英文介绍美国夏校系列时,我确实感到惊讶。不仅因为他的英文口音纯正,而且他的表达能力远超同龄人。

这通常源于天赋和后天的努力。例如,他参加比赛时虽未经专业训练,却轻松获得上海第1名和华东第2名。而获得第1名的选手有三年的比赛经验。一般的成绩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但这样的成绩更多依靠天赋。

交流时,他的父亲告诉我,他在语言方面的天赋源自对声音的敏感。他本人也是一个钢琴爱好者,已达到演奏级水平,即钢琴8级以上。他在小学三年级时就能通过听音判断出钢琴键的音高,显示出对绝对音高的高敏感度。在学习phonics时,他能轻松地根据发音判断单词的拼写。

这位家长还分享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例如 从小发掘孩子的天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无论是学习钢琴、英语还是提升其他方面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

我经常说,许多教育理念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但应用到具体情况时,就会发现需要做出很多艰难的选择,很多事情都需要取舍,难以两全其美。例如快乐教育,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们快乐,但接受快乐教育的孩子们往往难以取得显著成就。国外倡导快乐教育的公立学校,成才率实际上很低,而那些能考上名校的私立学校的学生通常都经历了较为严格的教育。

讨论抽象理念总是容易的,但面对具体情况做决定并不容易。比如是否应该在美国读高中还是本科,这是很多家长都纠结的地方。我们出生并成长在中国,希望未来能回到中国发展。留学的目的是吸收美国文化,但又不希望成为既不像中国人也不像美国人的“香蕉人”。有些人认为初中就去美国的好处是能增加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但代价可能是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在未来回国发展时可能成为一个短板。

因此,评判标准取决于你用什么尺度来衡量。如果仅以考入美国大学为标准,那么越早越好;但如果希望孩子的人生幸福和成功,尤其是如果他们未来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我发现许多太早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对两种文化都缺乏认同感,从而对自己的身份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人往往难以获得成功和幸福。

比上名校更重要的是

孩子的目标感和自驱力

关于美国的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是否是一个陷阱。从经济层面看,美国知名学校的学费在不断上涨,但毕业生找工作却越来越难,如果把教育当做投资的话,这个投资回报率是很低的。平均而言,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约为10万美元。加上其他费用,四年的大学生活总成本可达300万人民币左右,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然而,这些学生回国后可能连找到月薪2万元的工作都困难。这样的投资周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回本,单纯从回报率来看,这是非常不划算的。至于所谓的开阔视野,其实也有待商榷。虽然去一个陌生环境与不同国家的人交往能拓宽思维,但这种经历同样可以通过工作获得,不必局限于大学教育。

我有个朋友曾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巨大心血,孩子也很争气地考上了美国一所顶尖名校,她因此被称为“藤妈”。但后来,她发现孩子的社会表现并未达到预期。孩子本科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结婚生子后逐渐变得平凡无奇。考上那个顶尖名校成了他一生的高光时刻。

当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实现这一目标后,可能会发现大学能提供的教育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学生毕业后的表现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的高度。他们在享受名校光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可能被这一光环所束缚,不敢轻易尝试风险较高的事情,而是按照社会默认的成功轨迹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乃至婚姻,这样的人很难取得很大的成就。

许多考上名校的学生的父母喜欢分享成功的教育经历,但他们往往只谈如何考上大学,很少谈及之后的经历。这也是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果以短期目标来衡量,如考上好大学,确实相对容易实现——更高的分数、更丰富的经历和更强的推荐信可以帮助你获得不错的综合表现并考入名校。

然而, 从长远来看,人生的幸福和成就才是更重要的评价标准。考上大学只是人生马拉松的起点。虽然起步快的人通常有优势,但如果缺乏长期目标并合理分配体力,后期很容易出现问题。

对大学本身的认知需要有合理的预期。 一个人的目标感、自驱力和机遇比当年考上哪所大学更重要。好的开始固然重要,但为了这个开始耗尽所有对学习的热情、父母的财富和精力是否值得,这至少值得打一个问号。

作为父母,有时也需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认为考上名校后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实际上,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可能发现找工作很困难,特别是那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难度和薪资水平可能还不如一些社会需求大的热门专业。

人生是一场长期博弈,中间充满了变数,这些变数往往超出个人的掌控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时代机遇。因此,有时候你会发现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要获得一般的成功并成为中产阶级,聪明和勤奋确实可以确保这一目标大致实现。

但如果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影响力、财富和权力方面,你会发现有很多因素超越了当初考上大学的标准,变得非常不可控。可能是时代的一个小小机遇,它创造的机会可能比你个人的努力影响更大。这一点在中国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已经显现出来。许多当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因为抓住了机会而成为企业家。同时也有许多非常聪明的人因为追求稳定体面的工作,只能成为相对平庸的白领。

要培养「成功」的孩子

光靠努力是不够的

我对所谓的成功经验越来越持保留态度。成功经验的真实性往往是不可靠的,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裁剪和美化自己的经历,使其显得更励志或正确。其次,他们倾向于凸显自身的努力而忽视时代环境的因素,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最后,存在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即同样的事情,可能10个人做了,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当这位成功者分享他的经历时,会给人错觉,仿佛只要按照他的做法去做,也能获得相应的成功。但实际上,即使他自己再来一次,也未必能够成功,因为中间有大量的偶然因素,我们称之为运气。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应该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持开放心态。 我们应尽我们所能,比如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并增加父母的陪伴,使他们的人生更加完整。

然而,能否考上好大学以及未来的工作质量和成就大小,这些都已超出了父母准备的范围,甚至也超出了个人努力的界限。这依赖于机缘,尽管机遇可以被创造,但它是不可控制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不过度焦虑于无法掌控之事,也不担忧未来未发生的事,因为这种担忧是无用的。 我们应专注于当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将未来的结果交给时间和运气。这是我对教育现象的看法。

美国的耶鲁大学教授桑德尔在其名著《绩优主义》中提到,美国中产阶层和中国一些中产家庭非常相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要学历和工作表现足够优秀,一切都依赖于个人努力。这种观点有时过于强调个人奋斗,甚至可能表现出对不如自己的人的傲慢态度。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首先, 一个人的表现包含很多运气成分,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这种运气不仅包括个人的,还有家族的。生活在权贵或富裕家庭的人能获得的教育资源远超普通家庭。

其次, 工作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处于合适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我们应该承认成功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不仅仅是个人努力。这样的态度能让我们对待不如自己的人时更有同理心: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如自己,可能只是运气稍差。

因此,对社会的弱点要拥有同理心,成为一个实干和谦卑的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非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