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2-06-15 来源:知库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的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他不可企及之处,却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不能不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我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占了便宜。我们只要听听我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由于作者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这是有道理的。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还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着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着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着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导人物。有的作品描绘着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着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着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绝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着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着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着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里,有着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作为社会顶梁柱的他们的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一般专业作家的文学、艺术,也大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它的反映和对它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但是,在这些方面,民间文学却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民间文学,由于它的作者(包括修改者和传播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比那些数量有限,特别是过去时代的专业作者,能够更广泛地反映出社会生活,而且往往反映得那么深切、精确。它的社会功用,也跟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粘贴着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断片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的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培养着他们高贵的情操、品格。过去有些资产阶级的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他们的教养和文化,有的还是极高尚、珍贵的教养和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方面尽着庄严职责的教本。

(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学述要》)

材料二:

以往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偏重于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前者生产出来大量的作品;后者归纳出歌谣、史诗、民间故事、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不同文体。在当今日常生活世界,演述了什么和怎么演述已难以对民间文学给予定义,唯有谁在演述可以在精英与民间之间划出一道界线。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是基于乡村口头传统的实际,这些体裁早已不适应当下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行为和方式,不能涵盖诸多新兴的民间文学形式。关注谁在演述,方可将以往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勾连起来。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是指向传统生活的回归。在传统社会,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演述活动很少单独进行,往往伴随生产生活一并展开。如今的社会也如此,审美己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完全生活化了。

有学者将日常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或三种基本的活动类型:(一)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二)杂谈闲聊、礼尚往来等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三)伴随着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日常活动的非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日常观念活动。而过往的民间文学事实上跨越了三种活动类型,首先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使当地人在日常生活资料获取与消费活动中便蕴含有文学艺术的情愫,涌动身体文学的活力;其次,民众在“杂谈闲聊”中维系着“血缘关系”和“天然感情”,成为民众开展“日常交往活动”的主要方式;再次,民众的民间文学本身就是非创造性的、非重复性日常观念活动,没有比民间文学更具有观念性质的活动形式了-那些仪式上的祭辞即为一种文学表达。

但是,就当前而言,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又并非简单地向传统生活回归,而是螺旋式地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文学已不在口头流传,而是演变为动漫、景观、导游词、街道名、网络小说、城市景观等,成为随处可见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电脑、手机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身体的集体交流频繁起来,人们在不同的朋友圈中围绕一幅画面、一段个体经历、一条趣闻、一个人物等发表言论,宣泄情绪,文学性的审美活动其实也随之展开。表面上,手机、电脑隔断了面对面的沟通,却激发了所有人参与表达和抒发的热情;原本处于独白的、私密的个体言说纷纷进入公共空间,演绎出一个个鲜活的“段子”或视频笑话。而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使人们迫切需要放松心情,于是,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十分流行。凡是人多的活动场所,就有民间文学的传播。

(摘编自强华《民间文学的“日常生活”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是判断一个作家作品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之一。

B.广大人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低,造成在文化创造上不利的条件,所以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C.如今的社会其实和传统社会一样,各种演述形式共存于同一时空,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边界被完全消解。

D.生活节奏的急促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广场舞、公园集会、结伴出游、聚餐会饮等成了人们放松心情的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人民性越高的民间文学作品,必定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B.民间文学对社会产生的独特作用,是专业的书面文学无法替代的。

C.对于民间文学的定义,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内涵和表述的。

D.活动场所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民间文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

3.下列民间活动能体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一项是(3分)

A.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副主席臧棣教授在北京举办了专场诗会。

B.武汉一位幼儿教师凭改编儿歌《挖呀挖呀挖》视频一度爆红网络。

C.某电商平台邀请明星主持双十一促销活动,网上销售场面火爆。

D.央视主持人大赛精彩纷呈,选手的表现出色,收视率节节攀升。

4.材料一第二段用“大海”“灵泉”等词语来描述民间文学,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民间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中的脚步

马尔俄

近日来,早晚的雾凝住了整个森林,而且都下着雨。好几天我都没有离开过我的小帐幕,可是我总是怀念外面那座森林,那条小溪,还有那朵小白花。这带的森林我们总爱用一个“莽”字说出它的深和野。成千成万的树挤在一块,枝连着枝,把蓝色的天隙缝起来而留下一林黑色。有一条小道引到溪边去,那边有清清的水慢慢地流,水底有从远地带来的小圆石发着多种的亮光。有一次,我涉水跑到对岸去,无意中在一棵老树的粗枝上发现了一朵寄生的小白花,没有香,花瓣的尖端有点黄颜色,好像一枝兰花,孤独地在微风里睡着。我把我的发现当作了一个秘密,因为这里除了常青的樟树和较人还高的野草以外再没有什么。我曾经费过很多时间去找一朵花,(我有一个小花瓶,想采一枝花放在桌子上)好几次我都失望。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丛小花,那是有各种颜色的小野花,可是那种花带着一种恶心的气味。又有一次,我走得更远一点去找,我穿过了一段莽林便发现了一块小小的平原,那平原的另一边有一棵孤独的树,那棵树使我快乐得飞脚向它奔去,那是一棵红棉树,红色的花在没有叶的干枝上散了满天光彩。可是,一阵失望使我起了一团憎恨,那棵树不是红棉而是另外一种我不愿追究名字的树。可是小溪那边寄生的小白花给了我另一种安慰,她是那么孤独和高贵。正因这种感觉而使我不曾忍心把她折下来。

有好几天我没有在这上面散步,有些变了,道上有些低洼的地方积了雨水。小溪那边从树隙反照了一片阳光,在道上水潭印了一个影;凝在叶间的雾水顺势一滴一滴滑下,便搅乱水潭阳光的影子。

我走下溪边,几天来的雨水使溪水涨满了一点。水变黄了,流得较急,在一处堆积着很多小圆石的地方流水打了一个转,很多小漩涡升上来又沉下去。我涉过溪水到对岸看看那朵小白花。当我踏上岸边的时候,我听见一些脚步在林中走动。我吃了一惊,心里想到,谁发现了我的秘密?

我只听见那声音。我探索了一会,看不见一个人。

我心里有点害怕。报复的心理迫使我要追寻刚才林中的脚步声。我追踪那个声音,在一棵树下面我看见一个兵站在那里,手里拿着我的花。

他的眼睛里充满祈求的颜色,好像他一点也看不到我脸上的忿怒。我想走过去把那朵花抢过来,可是他先开口,他说:“你看见他吗?我相信他刚才是从你来的那边走过。”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跑到我的身边突然停下,指着我刚来的那边说:“你听,你听见他的脚步吗?”那边有一阵风掠过,长草向我们低下来。“你看见他吗?”他着急地问我,可没有等我回答他走上两步便叫:“二哥,这里有一枝白花。”他把那朵花摇着,有点失望似的低声说:“你喜欢吗?”他站了好一会,再没有动静,他便走回他本来站在的那棵树下。他失望地站在那里,要哭的样子使得我的心浮起了同情,我跑近他的身边,他抬起两只失望的眼看我,低声对我说:“他永远避开我,只让我听见他的脚步声。”

“他是谁?”我问他。

“我的哥哥······他在这棵树下坐下来要休息,我答应过回头来看他,可是······我没有来,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

我跟他坐在树下,他继续说:“三年前,我们的队伍从缅甸退到这边来······”可怕的回忆绞着他的心,他摇着头说:“高山,森林,江水······我们想尽了办法比日本鬼子走得快。天天下雨,没有东西吃······这边没有居民,很多弟兄就死在路边。······有的生了病······”他断断续续把他的记忆串联起来,“二哥走得太累了,他要坐在这棵树下休息一会。他坐下来以后便不肯站起来,他说他没有力气,要好好地睡一会。我要在这里等他一起走,可是连长不让我落在后面,连长说二哥睡好了以后自己就会跟着我们来。我走的时候对二哥说:二哥,你一定要跟我们来,要向着太阳落山的地方走。他答应了我,我又答应他等我们大队安顿好了便回头来看他。”他叹了一口气,“可是连长不准我回头。”

他站起来,脸上浮起一阵快乐,他叫起来:“他来了!你听见了罢?”

一阵风来了,摇着所有的树发出一些声音。

“他来了!”他高兴地说,他的热切使我认真地留意听。我听见一个人的脚步踏过那些长草,那声音从远而近又近而远的过去。我相信那边真的有一个人,我自己也说:“他来了。”

“你看见他吗?”他恳切地问我。

“我听见他的脚步声。”我说。我心里起了一种熟识的感觉,我记得我上一次在伊洛瓦底江畔亲眼看见多少人英勇地倒下去,可是我总不肯承认他们是永远地倒下。因为他们的英勇,他们的血,叫他们在我的心里又站起来。我曾经看见那些伊洛瓦底江的英雄都站起来了。我曾经清楚地听见他们的脚步声在那片烧焦了的森林沿着江边向前进。如今,另一个脚步又在我心上踱来踱去,他来了!那声音愈来愈响,愈来愈多,那些倒在这带荒林的人都站起来了,以同样的步伐向一个地方去。

“他一定迷了路。”他说。

“不会的,”我说,“你不是告诉过他要向太阳落山的地方走吗?”

“可是如今我们改了方向,”他兴奋地说,“我们已经打回我们被敌人打退的地方,我们从那边来又要从那边回去。”

我听见那些脚步走远了。

“他们起程了。”我说,“他们要回到他们来自的地方。”

“我们到公路上看看。”他说。

我们涉过了小溪。平坦的雷多公路在高山上划着圆圈而向我们来自的地方去。有几部车扬起了满天尘。一阵风吹散了它,又来了几部车把尘扬起。

我清楚地听见那些步伐整齐的声音向前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开头几段多次写到了森林下雨的情景,不仅写了森林的自然状况,而且还暗示了下文抗日战士生存环境的恶劣。

B.三年前抗日的队伍从缅甸退到这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为了抢在敌人前头比日本鬼子走得更快,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C.连长不让“他”等他二哥一起走,认为二哥睡好了以后自己就会跟上大家,可见是连长对战士的不关心才导致了二哥的不幸牺牲。

D.“我们已经打回我们被敌人打退的地方,我们从那边来又要从那边回去”,这句话说明了抗战开始走向胜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写了“我”两次到林中寻找“花”的经历,都感到失望,以此来衬托“我”后来意外发现小白花的欣慰之情。

B.这朵无意中被发现的寄生在一棵老树粗枝上的小白花显得孤独与高贵,实际上象征着“我”自己个人的精神品质。

C.文章主要是通过“他”的个人叙述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我”倾听后的感动来讴歌英勇的抗日英雄。

D.全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笔触细腻,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具体生动的中国抗战的故事。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写出了“他”复杂的心理变化,请作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主要是写人叙事为主,却以“林中的脚步声”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晋武帝五年,彗出轸;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周公、召公,岂欺成王哉。其言中宗享国日久,则曰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其言夏、商多历年所,亦日“德'而已。裨灶言火而验,欲禳之,国侨不听,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侨终不听,郑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诞,况今星工哉?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贤于中宗,周、召所言,则既阅而尽之矣,岂须愚瞽复有所陈。窃闻两宫以此为忧,望以臣等所言,力行开慰。”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帝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卧,帝慰勉起之。其党谋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进用之,则权轻,将有窥人间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从之。时出师安南,谍得其露布,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

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讼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言“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绾始以附安石居言职,及安石与吕惠卿相倾,绾极力助攻惠卿。上颇厌安石所为,绾惧失势,屡留之于上,其言无所顾忌;亨甫险薄,谄事雱以进,至是皆斥。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八十六》)

材料二:

呜呼!宋自神宗而事已难为矣。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然而酌其所自弛以渐张之,犹可为也,过此而愈难矣。安石用而宋敝,安石不用而宋亦敝。神宗急进富公与谋,而无以对也。宋之日敝以即于亡也,可于此而决之矣。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文之变无穷”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用法不相同。

B.穷困,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

C.状,情状、情况,与《苏武传》“以状语武”的“状”意思不相同。

D.厌,讨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认为神宗没必要在意占卜之事,因为神宗品德至善至美,而且又贤能,应尽力开导两宫太后不要为此事而担忧。

B.神宗对王安石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用“严寒、暴雨”百姓都会怨恨作为理由,来说服神宗,对于民情不需要体恤。

C.吕惠卿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坚持说没有这件事。

D.邓绾依附王安石做到谏官,还帮助攻击吕惠卿,王安石却公布他的罪过,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

(2)仁宗之弛已久,仍其弛而固不可,张其弛而又已乖。

14.王夫之强调“安石不用而宋亦敝”,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主要是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则抒写词人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B.“寒声碎”这三个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与听觉,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C.“天淡银河垂地”与《鹊桥仙》中“银汉迢迢暗度”,皆用“银河(银汉)”此意象表达相似情感。

D.“都来此事”一句中,“都来”即“向来”,充分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无法回避的愁绪的无奈和感慨。

16.词评家们评价此词下片:“愁更难堪,情更凄切,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总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聪明,张老师引用《劝学》中的“ , ”两句鼓励他:我们的天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要靠后天的努力。

(2)人们外出旅游,总喜欢拍一张“簪花照”,“簪花”是“花朝节”的一种重要习俗。花朝节在古诗中多有记载,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好光景。

(3)唐宋诗词常用互文手法,它能避免词语的板滞和单调,增强文章的气势,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人民印象中,历来虽龙凤并称,从古以来,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形象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而实异,终于( ),各有千秋。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升天,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 ,后者却是个动人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 )”二词连用,作为一种依附事件的形容,因此,故事本来不同意义也失去了,(A不免/B难免)近于数典忘祖。其实,二事应当分开的。

龙历来即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中古以来的传说附会,更加强了它这一点。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因之占有一个特别地位。凤到这时却越来越少神性,可是另一面和诗文爱情形容相联系,因之在多数人民的情感中,反而日益亲切。前者随时势推迁,封建结束,龙在历史上的尊严地位, 。虽然在装饰艺术史中,龙还有个位置。现代造型艺术中,龙的图案也还在广泛使用。戏文中角色有身份的必穿龙袍,皇帝必坐龙床。①在北京,国内外参观者对建筑雕刻引起最大兴趣的,必然是明代遗留下来那座五彩琉璃做的九龙壁。②木雕刻易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故宫各殿中许多木刻云龙藻井。③石刻中则殿前浮雕云龙升降的大陛阶,特别引人注目。④春节中舞龙灯,也还是一个普遍流行热闹有趣节日。不过对于龙的迷信所形成的抽象尊严,早已经失去意义了。至于凤呢,却在人民情感中还是十分深厚而普遍。新的时代将依然在许多方面成为装饰艺术的主题,作各种不同反映。人民已不怕龙,却 。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两个词你会选择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结合文中第二段的语句,分析语言使用特点。(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入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水。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具备“深潜力”。

对于如何具备“深潜力”,有人认为要靠阅读,有人认为要靠实践,有人认为要靠悟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

语文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错误,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且这里的补偿是指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2.A(错误,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

3.B(A.错误,这是书面文学活动;B.正确,将儿歌这种民间文学形式与幼教生活融合在一起;C.错误,这属于商业活动;D.错误,属于专业性的活动。)

4.①用“大海”比喻民间文学,形象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内容相当广阔丰富,吸引人心。(2分)②用“灵泉”比喻民间文学具有的精神财富,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思想价值,说明民间文学是丰富民族思想、修炼品格修养的不竭源泉。(2分)

5.材料一指出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1分)材料二认为如今的社会审美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的审美完全生活化了。(1分)材料一侧重谈人民的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民间文学的优势;(2分)材料二侧重谈当下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向传统生活回归,在更高级层面的泛审美化。(2分)

6.C(错误,连长的做法不是二哥牺牲的主要原因,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才是主要原因。)

7.B(错误,应是象征下文无名战士的精神。)

8.一开始他充满祈求的神色,希望我能够看到“二哥”,能带来关于“二哥”的消息;(2分)后来又感到十分的着急,急切地希望能够马上看到“二哥”,让“二哥”看到手中的一枝白花;(2分)当这些希望破灭时,他的内心又是多么失望,因为事实上他已经永远不可能见到牺牲的“二哥”了。(2分)

9.①由“林中的脚步声”自然地引出了故事中的人物“二哥”的牺牲事迹及抗战故事;(2分)②“脚步声”具有象征的意义,既指那些已经为国牺牲的抗战将士的英雄故事,也指现在勇往直前奔赴战场的将士们的抗日行动。(2分)

10.BEG(句意: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断句抓住对偶句式。“弃”为谓语动词,后面应加宾语“所学”;“纵横”为名称代词,应加“之末数”,才能成为“尚”的宾语;“矫令”意思是“假传号令”,不能断开。故断句答案为BEG。)

11.C(A.“天文之变无穷”中“之”是结构助词,“的”,而“人非生而知之者”中“之”是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B.两者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两者意思相同,都是“情况、情状”之意;D.“何厌之有”中“厌”是“满足”的意思。)

12.D(“是因为王安石认为邓绾的做法害死了儿子王雱”,表述有误。)

13.(1)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盖”,因为;“官占”,官方占卜的预言;“人事”,人为之事。踩分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仁宗(对朝事的管理)松散已经很久了,仍然那么松散当然不可以,拉紧松散的管理又已经有不和谐的声音。(“弛”,松散;“张”,拉紧;“乖”,不和谐。踩分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宋神宗与两宫太后还是相信占卜;②宋神宗治理朝事对臣子依赖太多,缺乏主见;③神宗手下的大臣陷入党派之争,争权夺利;④外敌虎视眈眈,边境危机四伏。(每点1分,任答三点)

15.C(“表达相似的情感”错误。前者以天阔来衬托出内心的落寞,后者表现了短暂相聚时的诗情画意。)

16.①借酒解忧是古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别出新意,酒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②“残灯明灭枕头欹”,写出了词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与辗转反侧的动态不同,以静态显愁思。③“谙尽孤眠滋味”,意为尝尽孤眠滋味,表现愁思程度之深。④词的结尾句,写词人之愁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借描摹愁容来深化愁绪难遣之意。(每点2分,任答三点)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3)示例: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18.分道扬镳 攀龙附凤

19.和封建政治结合 也一下丧失无余 依旧欢喜凤

20.不免(“不免”表示自然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属于客观说明;“难免”表示主观上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后果,但是事实上无法避免。)

21.第①句,“国内外参观者对建筑雕刻引起最大兴趣的”可改成“引起国内外参观者最大兴趣的建筑雕刻”;第④句,“节日”改成“节目”。(公众号 浙睿talk 每处2分)

22.①多用短句,句中常用逗号作停顿,节奏舒缓,语调轻松。②常常夹杂使用四字短语,通俗中不失雅趣。③对比或对称句较多,整齐和谐。(每点2分,其他分析言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23.审题参考:对“深潜力”这个概念,考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表述,能多角度分析和思考如何具备深潜力。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显示全文